

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诗,如绢,如雾,如烟,它宁静、典雅,把巍峨的€€帽峰洗刷得更加威仪、圣洁、神秘。

2018年10月14日,一群不速之客驱车来到€€帽峰村唐家窝,寻觅、揭示常宁汉剧发祥地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亲眼目睹汉剧沉淀的厚重历史穿越现代当下的全过程,无不使人啧啧称奇!

清末民国之初,师从耒阳谭宝成等,迄今己有三代久远  
常宁汉剧《郭子仪拜寿》片段 




泛黄糜碎的常宁汉剧剧本装订册,笔迹由毛笔、钢笔、圆珠笔依次转换。 常宁汉剧始源于清末民国年代,先保存较好,如今还在演绎的尚有20余个剧目,包括《铡美记》、《刘海砍樵》、《双凤山》、《平贵别窑》《黄鹤楼》等。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民国时期定名汉剧,俗称“二黄”。汉剧是湖北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陕西省的第二大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湖南、陕西南部、四川和广东部分地区。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剧中的二黄唱调,是现代京剧唱腔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汉剧又有“京剧唱腔之祖山”的美誉。 


常宁汉剧非遗传承人董策清、徐生成;师承谭宝成、蒋善宰(清朝€€民国) 

自娱自乐常态化,用新时代新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组织倡导开展乐观向上、健康有益的孝道文化汉剧剧目,如《郭子仪拜寿》等,教育后人,官至庙堂,仍要孝顺双亲,杜绝打牌赌博陋习。 


以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神圣职责,跨区域发展壮大汉剧骨干力量,延伸到西岭石山村,10月1日国庆联欢,副市长阳青出席观看。 

阳青市长对常宁汉剧亦是视若瑰宝,摄像珍藏 常宁汉剧复苏在改革开放初期,迄今己有近40年,服饰、道具保存完好。


文章来源 :爱我常宁
本期编辑 :路也三宗 业务合作 : 15507340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