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一座古老的桥,老到可以承载这座城的所有风雨;
每一座古老的桥都是这个城市的缩影,读懂她就可以读懂这座城市的悲喜;
了解常宁,可以从西桥开始。 初次认识西桥,处于半大不小的年纪。从农村来到常宁上高中,每次都要经过这座桥,那个时候,桥还保留着拱形,让人记忆深刻。有一次语文课,老师提起常宁八景,对于其他的没有太多印象,单单就记住了西桥望月。 约几个好友,沐着凉风,披着一身月光,站在石头桥上说说笑笑,何等文艺,何等诗情,这一幅画面定格成了青春时期美丽画卷,虽然从来没有实现,但美丽无比。
在一中就学,慢慢地从西下街的老人那里听了许多关于西桥的故事,最普通的版本莫过于这座桥是仙人建的。据说,久远的时候,宜水河上并没有桥,两岸居民想方设法凑钱请石匠修桥,但不知怎么搞的,桥面修了又塌,塌了又修,就是修不好。有一年,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他不声不响地蹲在桥头,左看看,右瞧瞧,连声说道:“这里是个好地方,好地方!”旁边的居民说:“什么好地方,连座桥都建不稳,还好什么?”那人笑了笑,指了指面前的河水,说:“你们如果把桥墩脚搭到这里那就一定会修成功的。正在大家讨论的时候,那人却不见了,大家认为这是仙人指点,决定按仙人指点在此处建桥。 第二年,大家请来了九十九个石匠,日夜不歇地凿石、运石捞脚,忙个不停。不久,靠城内的五个桥墩的基脚全都露出了水面,剩下的这个桥墩,却偏偏要搭在水府池这个地方。这水府池里水深流急,而且泥沙太多,怎么挖也挖不到硬脚。日子久了,弄得大伙也就有些恢心丧气,修桥首事见他们如此,也只好向他们说好话,劝他们再多出一把力。
说也奇怪,有一天,石匠们又来挖桥基脚。修桥首事怕他们当中有人不来上工,就暗暗地点人数,一数,不多不少一百个。他误以为自己眼力有毛病,再点,还是一百个。他怀疑了,明明吃饭时只有九十九个人,为什么工地上会有一百个人呢?突然间,一个挖脚的石匠从水里爬了上来,手里还拿着一个不像样的葫芦,另一个人从他手里接了过去,把葫芦盖子揭开来看,却里面全装着水,他把水倒入了河里。石匠再来挖墩脚时,这才把墩脚挖到了底,把桥墩搭了起来。 桥好不容易建成了,肯定要图个吉利,大家决定选人“踏桥”,七选八选后,大家选中一个年满三十二岁的人带着一个四岁的孙子来“踏桥”。可是,那两个人还没上桥,不晓得从那里跑来了一头水牛,飞快地跑到了桥上,一边撒尿,一边从桥头走到桥尾,还在桥尾屙了一堆牛粪。老人们说,这也是仙人变化来的,牛撒尿过桥表示桥面如同铁水淋死了一般,所以从那以后,这桥就从米没有再塌过。
故事归故事,偶然的机会翻看到了《难忘岁月》一书,拜读了欧楚斌老人的《西桥变迁》,突然霍然开朗。原来,西桥始建于宋朝,后经三次变换桥址,十次重建,直至乾隆二十年才建成。 西桥又叫“廉政桥”也有故事。元代时期,战乱不止,这座古桥成了危桥,直到了达鲁花赤(蒙语监州)金刚奴敦武(宁夏人)体恤民情,倡议重建,并自己率先捐出俸禄百担,亲率人员进山采伐木,为了彰显其难能可贵的政绩,于是叫这座桥为“廉政桥”。 岁月变迁,到了80年代,这坐石桥几经修补已经破败不堪,1988年,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筹集到资金34万元开始改建。经过一年的努力,这座桥又重新焕发光彩。
然而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西门桥经常发生拥堵,且过往车辆急剧增加,造成桥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2001年,西桥重建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由当时的长沙交通学院设计研究所勘察设计,各部门齐心协力,新桥于2002年竣工。
再后来,宜水风光带动工建设,两岸桂花飘香,霓虹闪烁,美丽的西桥又成了常宁的一张名片。 一座桥,一个城,这就是西桥与常宁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