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560
- 主题
超级会员
- CN币
- 币
- 威望
- 值
- 报料奖
- 元
- 贡献
- 值
- 回复
- 帖
- 日志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听众
- 收听
- 性别
- 保密
|
矿井深入地下,曾被人称为世界的“第四极”。素有“世界铅都”之称的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就有一大批矿工在井下长期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如何,生存状态跟地面有何不同?近日,在秋风飒爽的日子里,记者带着好奇,下到距地面垂直深度300多米的矿井里,体验了一番现代“地下工作者”的真实生活。 这是康家湾矿,全国第四大有色金属矿山,目前已探明可供开采储量1969万吨。这里的井下工人采取早中晚三班倒制。上早班的工人每天五点半便来了,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准备,七点钟准时下井。按照规定,记者从内到外更换了矿工装备。穿上蓝色的工作服、白色的口罩和高帮雨鞋后,我们将在安全员的带领下从副井下到11层。
现在大概九点钟,我们从来没下过井,这个井大概垂直距离有300多米。我们乘坐的罐笼,像简易电梯,工人每天就是乘坐它穿梭于井上井下。罐笼开动了,我眼前一片漆黑,双耳耳鸣,嗡嗡作响。透过手电筒的光和井下的灯光,依稀看到了一层又一层的井巷,这让我们既感到陌生好奇,又有点莫名的兴奋。同行的工人告诉我们,罐笼的速度是每秒6米,井下一层高33米,我们大约经过一分钟便到达了11层。第一次行走在狭长的巷道上,我们每一步都很谨慎。
安全专干陈光辉告诉我们:“这是根架线(电压380伏),走路的时候要从两边走,不能走中间,高个子不能走,拿东西更加不能,这个导电,电车运输工具靠这个电源。”
记者:“从井口下来的,现在是多深的位置?”
安全员:“大概340-350米左右。”
记者:“现在这一段有多长?”
安全员:“现在走了400多米。”
记者:“那到王华茂工作那还有多远?”
安全员:“还有300米。”
沿途除了中间那根高压架线,一旁的两根管道也让记者感到好奇。
安全员说,现在井下(锉岩)都是采用风洞原理实施作业,要有水和风,风是锉岩的动力,没有水就会有灰尘,上面是风管,下面是水管。
大概明一阵暗一阵地走了1000多米,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11号采场。此时记者发现,与凉爽的巷道相比,采场内闷热、潮湿,记者携带的摄像机几乎拍不到10秒钟就要擦拭下镜头,并能明显闻到硫磺味,感觉到一股股灰尘直往鼻孔和喉咙里钻。而11号采场的工人们正在埋头干活,松石、洒水、打钻、装岩每项工作有条不紊,
王华茂介绍:“这是电扒子,那头有矿,要把矿扒过来,然后用装矿机装走。这是根钢丝绳,钢丝绳带着前面扒斗把矿扒过来。”记者:“今天你是上早班,大概几点钟下班?”王华茂:“要两点钟。”记者:“吃中饭要在这里吃?”王华茂:“在底下吃,食堂送饭来。”记者:“你是什么工种?”王华茂:“我装岩。”记者:“你什么时候来(参加工作)的?”王华茂:“1998年来的。”记者:“你这个班有几个人?”王华茂:“一个班有8个人。”记者:“你现在在干什么?”王华茂:“把钢丝绳装进去。”
今天本来是很凉爽的,外面温度二十一二度的样子,现在我们在底下没有干活的情况下,都是满头大汗了。我们进来的时候感觉空气很闷热,时不时能听到放炮的声音,他们开钻的时候发出很大的嘈杂声,让很少进来的我们觉得身体很难受。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工作要几个小时,可想而知,他们是多么的辛苦。
由于采矿行业的特殊要求,我们不能在井下待得太久。短短几个小时的接触,我们看到的场面都是如此的生动:工作虽然辛苦,脸上流露的却是坚毅;劳动强度虽大,行动中却处处体现着乐观向上,时时品味着劳动中的乐趣。朴素的工人制服,鲜艳的矿帽,雪白的口罩,黑黑的雨靴,一手电筒。沉在离地面几百米的井底,天天与神秘的矿石作伴,汗水在这里尽情的挥洒,笑声在这里显得格外爽朗。在这以黑色为主基调的劳动天地中,是热闹,是愉快,是团结,处处彰显着力量的美。他们,是真的汉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