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冬秋相交时节的美景,或独行,或邀上三五好友,踩着零落的黄叶走进新河镇浯水河,去看看那里古朴的石桥,听听那里不一样的农民故事,也许会让你忘却纷繁搅扰,身心愉悦。 走进浯水河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收割后的稻田,四周青山环绕,川流不息的浯水河穿越田间,点缀在山间平地之中,站在高处观看,犹如摊开的一副清新自然的水墨画卷。如果是在雨天,朦胧的雨雾会越发衬托出乡村独有的宁静。
沿河步行百余米,来到浯水塘头村,便会看见一座九拱石桥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这便是塘头村最具传奇的一座石拱桥,名为浯水塘头九拱石桥,距今已有一甲子的历史。浯水塘头九拱石桥为紫色页岩筑成,所用的石块均为长条状石块。据熟悉村史的村民唐日升介绍,“修这座桥所用的石材都是靠人工从附近的地方就地取材挑回来的,一个壮劳力每次只能挑一百斤,一天最多挑十几个来回,举全村之力,历时数年,才告竣工,除了水轮机等机械设备是车载外,其他都是靠人力人工完成,建设过程的艰辛可见一斑。虽然采用的页岩石原料,耐腐蚀性较差,由于体量较大,设计精巧,做工严谨,在后来的几十年历史中,经风吹日晒的洗刷,除基石墩略有风化外,整座桥仍然完好挺立。”
浯水塘头九拱石桥,位于常宁新河镇塘头村篓子塘组,桥下的浯水河贯穿新河镇汇入湘江,该桥因有九个石拱,又位于塘头村浯水段,因而得此名。在21世纪之前,此地是黄丫坪、老塘头、荷叶塘、芋荷冲、干塘冲,包括附近的大堡乡一带,农业生产加工的往返必经之路。
据村里的老人讲述,在古时该处就已经有了木桥,只因每年洪水一来便被冲坏,如此反反复复,基本每年都要进行修复,后来在60年代遭遇一次特大洪水后,木桥被彻底冲毁,现存的浯水塘头九拱石桥为1961年,塘头村村集体修建的一座集水利灌溉、路桥于一体的民生工程。 浯水塘头九拱石桥高7.5米、长56米,桥面宽4.2米,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南北走向,紫色页岩结构,条石圈拱纵联砌置,桥身条石错缝砌置。整体建筑外观端庄大气,建筑本体坚固耐用,是一处保存完整的集灌溉、交通、发电、农业生产为一体的农业遗产。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水利建设的缩影,对研究当地水利桥梁建设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5年12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这座石拱桥,村里人听得更多的是它当年农业生产的繁华。70余岁的唐桂生老人一直在这里生活,他也是当年组织修建石桥的见证人之一。老人自豪的介绍道,“修桥之前,这里地势平缓,一到干旱季节稻田村里近400亩农田供水困难,下雨天村民都不敢从木桥上过河。村里修桥不单是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更重要的是为了农田灌溉,在桥修好后,过往石桥的人车越来越多,成了当时周边一带的交通枢纽。为此,村里又组织在靠塘头村这边的桥头,建了一座水电站和辗米坊,一时之间这里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水运、陆运的交通中心点,残存的水轮机位见证了60年前丰收时节,方圆数十里乡民络绎不绝船载、肩挑粮食作物前来加工的盛况,水轮机的轰鸣声伴随着油茶、米、面的香味传遍浯水两岸的十里八乡,彻夜不灭的电灯光像灯塔,划破夜空,为夜行人指明方向,宽阔的桥面人流不断,车鸣马啸,滔滔不绝的浯水灌溉了周围数百亩良田。浯水塘头九拱石桥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汗水与心血的结晶,塘头村也因此率先成为8-90年代收入过万元的村落。”
如今的浯水塘头九拱石桥虽已“风平浪静”再无往昔荣光,但留在桥面上数不清的一双双脚印、常年受风霜雨雪侵蚀的斑驳痕迹,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勾起童年的回忆。现在的浯水塘头九拱石桥,静静的横跨在浯水两岸,同溪水相伴、和大地相依、与日月相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悠悠九拱石桥,承载了塘头村土地上的漫漫时光,也见证了村民的勤劳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