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常宁,爱上常宁论坛! 广告服务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2088查看|0回复

常宁有座600多年的古桥,却很少有人知道...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1 21: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洄水湾,对于常宁人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地名。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洄水湾还有着一座六百年历史的古桥。

这座古桥不仅历史悠久,还蕴藏着很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这座古桥名叫曲潭桥,桥边现有一棵大樟树,还有一座樟仙庙。

在今国道320还没修建之前,曲潭桥是常宁至耒阳的交通要冲,当时的官道即从曲潭桥上而过。这官道西通常宁县城,东达盐湖、荫田,桥上人流如织,蔚为壮观。

根据官方数据,曲潭桥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此说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同。

事实上,小编曾前往曲潭桥走访。当地居民称年幼时曾在桥下洗澡,见到桥底有明永乐二年的字样。

更何况,在清同治年间编纂的《常宁县志》中也明确记载:“曲潭桥,县东十里,一座三拱。明成化间知县谢廷皋重修,上有亭。康熙十一年知县张问明重修。

由此,曲潭桥的修建应不晚于明成化年间。

但,桥的修建究竟是否为明永乐二年?我们不妨结合民间传说来寻找答案。

曲潭桥西有一大屋李家,其先祖于明初由江西迁徙而来。

在大屋李家的居民中,关于桥的来源,有此说法:“在很久之前,有一官员经过洄水湾。看到河两岸的两颗樟树枝繁叶茂的,两树的枝干还在河中相交,行人可顺着樟树过河,甚是奇异。于是官员将樟树相交处砍掉,并在樟树旁建桥过河。

于是在大屋李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樟树尾子打过河,果当几给顶子用箩撮。”意思就是此地风水极佳,将来会出很多大官。

事实上,大屋李家历代人才辈出,开枝散叶,子孙甚至散居于附近多个乡镇。

而我们都知道:元末明初因战乱,常宁人口锐减至八千人。而后,从江西迁徙了大量民众来此。

而大屋李家的先祖正是公元1404年左右迁居于此。

结合传说,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明初,大屋李家的先祖来到此地,见此地位置优越,风水极佳,而在此定居,从而建桥。

而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也就成为这些富有趣味的传说故事。

至于樟仙庙的传说,则更为奇异。

很久之前有一樟公老爷,治病救人。但奇怪的是,樟公老爷究竟从何而来却无人知晓。

当民众问起时,樟公老爷只说:“我住在桥边。”

而在潭水河畔,曲潭桥侧,正有一株百年古樟树,世人皆以为是樟树成精,从而治病救人的。于是在樟树旁建樟公庙以纪念之。

其实,早在清同治年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编纂的《常宁县志》中就有关于曲潭桥寺观的记载:三多林,县东十里曲潭桥。

也就是说在清同治年间,曲潭桥旁已有寺观,名曰三多林。那三多林与樟仙庙又有何关系呢?

据清同治常宁县志载:“明昭信校尉张得墓,县东曲潭桥北有碑。(嘉庆通志)”

在前文小编还谈到,曲潭桥于康熙十一年由知县张问明重修。

那樟仙庙之樟仙,会否是张仙或张贤所音变呢?

以笔者愚见,张得或张问明之说皆属可能。

张得,明昭信校尉也,具体事迹不详,但其墓在曲潭桥北,符合羽化成仙的说法。

张问明,常宁知县是也,曾主持重修曲潭桥。或许被当地人称为张贤人也未可知。但从目前存有的樟仙神像来看,樟仙性别为男,且戴着官帽。所以,樟仙是一名男性官人应是事实。

或许,樟仙是张得、张问明以及本地乡贤的合体。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后来被称为樟仙。

但可惜的是,老樟仙庙在解放后即被改为粮仓和学校。学校名曰洄水湾小学。

到1958年左右,公社大练钢铁,又将洄水湾小学改为技术学校。

70年代,又改为邺兰小学。

几经沉浮,老樟仙庙不复存在,现原址上已建起了民房。

但,樟仙信仰却一直留存在百姓心里。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曲潭桥东建起了观音庙。本世纪在观音庙旁又重建樟仙庙。

樟仙庙的传说也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因320省道的修建,曲潭桥不复当年人流如织的盛况,失去了其交通意义。

但曲潭桥以及其背后的传说故事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研究常宁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期编辑 :林钟

业务合作 : 15507340998

880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6广告位招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