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年来,农业机械化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国庆期间,记者在常宁烟洲镇石岭村切实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再见!繁重的人工收割。 
10月1日下午三、四点的常宁市烟洲镇石岭村老屋湾,满眼金黄的,是还未收割的晚稻。远处,伫立在农田中的,是村口已存在了数百年的惜字塔。 进入石岭村老屋湾,只见禾坪上晒满了今秋丰收的稻谷。斑驳的阳光,金黄的稻谷。下午5点,你拿着谷梳,我拿着簸箕,禾坪上拉开了一幅妇孺秋收图。 
其中,有一个穿黄色衣服的姑娘,她是石岭村革新组19岁的朱迁,正在帮父亲收稻谷。她的父亲€€€€50岁的朱新华是镇里的种田大户,以每个人40元一下午的价钱雇佣了七八位乡亲邻居们帮助收稻谷。 不一会儿,朱新华开着拖拉机赶来了。 朱新华有两台拖拉机、一台收割机,价值15万元,其中收割机获国家补贴2.7万元。2008年,他回乡种田种烟叶,再也没有外出务工。朱新华很是自豪地告诉记者:“前年,镇里还表扬我,说我种田种得好。太泉的田,别人种不出。我去了后,把渠道通了,把水田改成干田,让收割机可以进去。” 
朱新华今年承包了160亩稻田,每亩获国家30元补贴。其中早稻100亩,收谷约11万斤,晚稻则还未收。国庆节这天,朱新华晒的就是最后一批早稻。 老屋湾的禾坪空闲不得一天,10月3日又被同村的朱国珍家收的稻谷占了半边。看秋阳正好,上午8点多,朱国珍就把自己那台收割机开到惜字塔下那丘田里,他的妻子则坐在收割机上帮忙装袋。收割机一来一去在田里“突突”撒着欢,一袋袋扎好封口的稻谷整齐地抛在田里。田间有的犄角收割机进不去,朱国珍的妻子挥动镰刀花了10多分钟扫了尾。朱国珍和妻子一边搬运稻谷,一边感慨道:“不像以前。现在杀禾,我两个人就可以了。”据介绍,朱国珍承包有90亩稻田,现在他和他的妻子收的是晚稻。收完晚稻,他就要在这田里种烟。 
上午9点半,朱国珍开着收割机把稻谷运到老屋湾的禾坪上。他现在使用的是他2014年买的价值4万多元的第二台收割机。他期望能多赚点钱,像村里的朱自强一样买一台收割完可以直接传送到运输车上的新收割机,因为这样,就不需要人工装袋了。朱国珍和妻子一边翻晒刚收割下来才一个小时的稻谷,一边翻看收割机上的计数:“比去年好像多收了两袋。”
朱新华、朱国珍两个人在国庆长假高效的劳作场景,是这些年农村农业机械化的一个缩影。像朱新华、朱国珍这样自购农机、集约化耕种的农户,这些年已成为农村种田的新力军。大面积耕种,让农业机械化越来越普及。据了解,百亩以上的种田大户,常宁市烟洲镇有120户,土地流转面积为2.9万亩。烟洲镇农户现有私人收割机31台,拖拉机43台,他们不仅为自己农田耕种,还以80到100元一亩的市场价服务乡邻,改变了昔日农村“双抢”、秋收“全家老小总动员”的旧模样。
易歆
编辑:晓华
审核:阿贵 阿盼 三审:白云 新闻热线:0734-7221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