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常宁,爱上常宁论坛! 广告服务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543查看|0回复

砥砺奋进,魅力常宁芬芳“绽放 ”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 00: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常宁手机报关注我们


改革开放四十年,对被誉为“世界铅都”“中国油都”的常宁而言,是一次梦想的绽放。

这是一次活力的绽放,4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27倍,财政实力增长了115倍,经济实力更为强劲。

这是一次绿色的绽放,40年间,常宁工业经济告别“粗放式”发展,走上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这是一次美丽的绽放,40年间,常宁城区建成区面积从不到2平方公里增加到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8.9%。

这是一次幸福的绽放,40年间,常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民众共享改革红利,2017年底摘帽退出34个贫困村,脱贫28611人,贫困发生率从6.5%降到2.7%。

展望未来,常宁将怀揣着勇气与梦想,续写下一个辉煌!

大美常宁全景图

综合实力大提升  有质有量有后劲

【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30.96亿元,较1978年增长了227倍】

改革开放40年来,常宁市始终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抓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总量实现飞跃。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46亿元。1991年突破10亿元;2008年突破百亿大关;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30.96亿元,较1978年增长了227倍。

投资消费发生巨变。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5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5395万元。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14.84亿元,增长了83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91亿元,增长了183倍。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240万元;1997年跨上亿元台阶;2011年突破10亿元;2017年,全市财政收入14.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15倍。税占比由2015年的65.3%提升到72.3%。全市财力显著增强,收入质量不断提升。

工业经济大转型  求新求绿求循环

【2016年,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挖掘机来回挥舞力臂,运输车川流不息,工人们一派忙碌……9月21日,在水口山经济开发区铜铅锌产业基地,施工正在紧张进行。

水口山金铜项目工艺先进

“这里将建成世界一流的铜铅锌产业示范基地。”铜铅锌产业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拟投资100余亿元,分期实施新建30万吨锌、迁建10万吨电铅及稀贵综合回收系统、改造扩建20万吨铜工程,最终形成“30+30+10”的具有中国五矿特色的铜铅锌示范基地,到2025年产值有望实现1000亿元。

据了解,项目自去年8月正式开工,已经完成投资28亿元,建设施工已经完成75%。项目将运用国内外铜铅锌冶炼先进技术,采用双底吹连续炼铜、大规模锌湿法冶炼等先进工艺,实现产业技术升级,绿色环保生产。

常宁市是“有色金属之乡”,也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城市。一度粗放加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使常宁工业发展显得后劲不足。作为常宁工业的“主战场”,水口山经济开发区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升级,引导工业转向集聚化。近十年来,常宁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共关停淘汰192家小采选冶企业,将39家有色化工企业整合成6家入园企业,并对水口山三、四、六厂落后产能逐步予以淘汰退出,腾出了宝贵的环境容量。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1%以上,2017年在全省90个县级城镇中排名前三。

冶炼、化工、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等一大批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企业,也以“迁园调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契机,加快实施循环改造,由原来零散的资源型、粗放型转向规模化、技术型,形成循环产业链条。目前,园区的企业间已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网络,以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五矿铜业、株冶三大百亿级企业为核心,抓好补链强链,带动有色产业链群整体发力,初步形成了铅锌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和共伴生稀贵金属深加工及应用全产业链。2016年,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近年来,常宁市先后引进五矿金铜项目,承接株冶搬迁,引进广州牛仔服饰全产业链,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铜铅锌、纺织产业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据了解,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91家,2017年完成总产值258.99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17.28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184倍、308倍。

特色农业大突破  促企促民促致富

【2017年,年产茶油1.14万吨,比1978年翻了6番】

一望无际的油茶林,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腰坡间……初秋,在常宁市西岭镇平安村“大三湘”油茶产业基地里,万亩油茶林美得令人心醉。

在基地里忙着除草的平安村贫困户周贻七开心地告诉记者,他承包了基地20亩油茶林进行管理,仅劳务管理收入可达近5000元。

有机茶叶让瑶民腰包鼓起来 彭国良 摄

40年来,常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强了油茶、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

常宁围绕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县(市)目标”,成功创建全国唯一油茶生物产业基地、出台全省首个茶油地方标准,举办四届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常宁茶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今年来,常宁市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今年,常宁又按贫困户户均不少于1亩油茶的标准,投入1100万元建设油茶基地,有力推动贫困群众增收。2017年,全市油茶林基地发展到80万亩,共有21家规模企业、8万多林农发展油茶产业,年产茶油1.14万吨,比1978年翻了6番,实现产值14亿元。

茶叶方面,常宁创建了“塔山山岚茶”公共品牌,争取到塔山茶叶特色优势产业园项目,茶园面积增加到7.79万亩,被评为湖南茶叶“千亿产业十强县”,塔山狮园村获评全省“十大最美茶园村”。

农业农村经济也得到全面发展,201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8.82亿元,较1978年增长71倍。粮食总产突破48.3万吨,实现“十五连丰”。近年来,常宁市先后获全国粮食生产优秀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百强重点产茶县等多项荣誉。

城乡面貌大变脸  见山见水见幸福

【城区面积“长大”10倍,进入“环线时代”】

“从西一环到东一环以前开车要30多分钟,自从拉通了东外环后,10分钟就可以了,交通方便多了!”9月21日,常宁市民卢群英开心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40年间,常宁城区建成主次干道60公里,拉通城市一环,常宁全面进入“环线时代”。

高速时代  唐少云 摄

改革开放之前,常宁交通非常落后,没有一条国道,更不用说高速和铁路。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常宁市交通瓶颈得到全面破解。境内现有1条高速(岳临高速)、2条国道(G234、G356)、3条省道(S312、S320、S317)。瓦松铁路即将竣工,祁常高速即将开工、水口山千吨货运码头建成启用,基本形成了对外大畅通、对内大循环的立体化交通格局。

40年来,常宁坚持“宜业宜居宜商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定位,全面拉开城市骨架,加快扩容提质建设,初步形成了“两环四湖”的空间格局。城区建成面积由1978年的不到2平方公里增加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不足2万人增加到20万人,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48.9%;推进四城同创,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卫生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加强市政建设,先后建成了宜水潭水风光带、常宁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城市宜居程度不断提升。

来源:衡阳日报

编辑:尹维龙

责编:刘杨

三审:吕小宝


850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6广告位招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