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学界关于明朝灭亡的年份至今仍有争议。一般认为是1644年,崇祯于此年在煤山上吊自杀后,北京沦陷,明朝灭亡。中学历史教科书上也是这么写的。但仍有很多史家认为,明朝真正灭亡应以永历南明政权灭亡的1662年为标志。就连清初的文字狱也是因引用了南明的纪年而起。
后一种说法其实也很有道理。因为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南方仍有两个人一直在坚持抗清,很多省份仍被其占据。这两个人就是李定国和郑成功。对于郑成功,我们都很熟悉。而对于李定国,可能就很陌生。但在明末清初,李定国的名气却要比郑成功大得多。
那么,是谁打败了李定国,消灭了南明,从而使大清真正一统天下了呢?这就不得不再提到一个投清的汉人€€€€洪承畴。顺治时期,洪承畴受命经略湖广(清朝时期,主要指湖南、湖北等地)、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恩抚并用,终于平定南方诸省。

刘三湘降清后一直追随定南王孔有德征战南方
在洪承畴挥师的征程中,有一位常宁人为其消灭南明王朝,统一南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人就是至今仍在常宁民间富有传奇色彩的田尾人刘三湘。爹是英雄儿好汉。其子刘选胜也曾在镇压“三藩之乱”中充当先锋,功勋卓著。
挑盐人起步,镇压瑶民显身手
刘三湘,原名刘用楚,明万历年间出生于田尾乡。关于其确切的出生时间现在已无可考。田尾是常宁有名的粮仓。刘三湘出生在一个很贫苦的种田人家庭。他的父亲是财主家的佃户。他很少的时候,就很不一般,个头比一般人高,而且力大无穷。据传,他一餐饭能吃下十大碗,拉出的大便有牛屎那么大。
从十七岁开始,刘三湘凭着一身力气到广东挑盐维持生活。那时的常宁非常缺盐,而广东连州境内有盐,但运输十分困难。很多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加入了挑盐的行列。挑盐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常宁的盐道在山间,一般由青石板铺成,尤为险峻。挑盐人要有很强的耐力。很多人只要一连走十几天,就算不挑东西,到最后也可能像铁块一样沉重。但刘三湘从小练就了一副铁肩膀、一双铁脚板,到广东挑盐一般要比别人早回来三、四天。
关于刘三湘挑盐,在常宁有一个故事传得很远。说是有一次,一位盐行老板想和他打个赌,实际上是有意试一试他的力气,把他叫了过来,要他尽他最大的力气挑几包,但至少得在200斤以上,只要能翻过对面那座顺头岭,盐就白送给他。刘三湘望了一眼那座山岭,估摸一上一下不少于二十里路,就点头表示同意打赌。他搬出四包盐,共重240斤,用四根粗棕绳套上盐包,拣了根大梨木做扁担,起上肩轻飘飘地迈步飞跑。盐行老板赶紧派两个伙计跟上监视他。一直追到山顶,小伙计空着手倒跑得气喘吁吁,而刘三湘却面不改色。
可惜的是,刘三湘那天早上因为没有吃饱。力气再大也抵抗不了饥饿的折磨。上了山顶,他就觉得双腿发软,眼前直冒金星,他感到自己下山可能会力不从心。为了不输这场赌赛,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用两个指头往绳上一拧,四根粗棕绳断了三根,盐包滚到地上。刘三湘趁机喘喘气,对监视伙计双手一摊,说:“你们的棕绳不结实总怪不得我吧!”伙计亲眼见识他的神力,瞠目结舌,无话可说,只好承认输了,灰溜溜下岭去了。刘三湘歇够了,接好棕绳,挑起盐就往回家的路上赶。
对于那些有本事的人,机会往往不请自到。凭借自己的力气和智谋,不久,刘三湘在这些挑盐人中脱颖而出。明初,湖广地区的瑶民起义此起彼伏。这一股瑶民被镇压后,过不了多久,又在另一个地方掀起了新的浪潮。朝廷为此想尽了办法,但是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瑶族聚集地区很难得到长治久安。
崇祯10年,湖南溪洞瑶民起义,震动了朝野,湖南地方局势骤然紧张,告急文书如雪片一样飞往朝廷,朝廷立即征调各路人马前去镇压。智勇双全的刘三湘在此时投入明朝军队。在数次镇压起义瑶民的战斗中,他均因作战勇猛而受到上司赏赐,并被提升。崇祯14年,广东地区再次爆发瑶民起义,他又随队伍前去镇压。胜利后,被升任为都司,相当于现在的团长。
率部投大清,千里单骑搬救兵
万历开始,明朝逐渐走上腐朽与堕落。这个时期,自然灾害也连年发生,民不聊生。各地农民开始揭竿而起。在这中间,以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最为厉害。闯王一路攻城掠地,不久就攻陷了北京城,崇祯被迫在煤山自杀。而早在很多年前,努尔哈赤的清军就对中原虎视眈眈。
明朝大将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大门,清军长驱直入,入主中原已成定局。这个后来在衡阳定都的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如果不是他倒戈相向,估计大清入关还要晚上几年。他为何投靠大清,民间传言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白了,就是因为当年李自成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吴三桂的铁骑和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的合力打击下,很快溃不成军,最后败北。1645年,李自成被藏匿地的民众杀死。大清又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不久,张献忠也被清军击败而亡。
但在南方仍有一支部队,与清廷势不两立。这就是南明抗清将领李定国,李定国原来是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张献忠手下的大将。张献忠被入关清军豪格、尼堪部杀害后,李定国知道大西军已经惨败,很难东山再起,便带着自己的部队从四川跑到广西,投靠了南明政府,准备借助南明的兵力为张献忠报仇。
顺治四年,清廷派遣定南王孔有德领清兵攻陷长沙。孔有德原为明朝大将,倒戈清兵后,受到重用。清军入关后,孔有德随多铎追剿南明武装力量,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
此时的刘三湘见明王朝大势已去,遂带领自己的队伍投降了清军,从此一路平步青云。他先后追随孔有德平定了衡阳、永州、宝庆等地,并随之西进。清兵大破龙虎关后,孔有德命令刘三湘驻守广西昭平县。因为李定国的存在,此时的南方各地仍是一场艰难的拉锯战。一个城市今天还掌握在南明的手中,明天又回到了大清。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顺治九年,李定国攻下湖南大部,并南下广西,直趋桂林。孔有德率军前往兴安县严关,扼险拒守,明军以象阵大破清军,取得胜利。孔有德退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李定国乘胜追至桂林,将城包围。孔有德他深知一旦城破,自己将尸骨无存。于是,他立即把刘三湘叫来,命他一人从后门出城,连夜赶往长沙去请救兵。
刘三湘单枪匹马离开桂林城不久,明军登云梯攻城。孔有德被射入城门的利箭伤到额头,自知城破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手刃爱姬,自焚而死。仅有一女孔四贞逃脱,后被孝庄太后收为养女,是清朝唯一的一位汉族公主。
此役让清廷上下大为振动。顺治想到了著名的明朝大学士洪承畴,希望其统领大军,招抚南方各地。据说,洪承畴被清军捕获入狱后,一生寻死,后在孝庄皇太后的色诱下,投降大清。清廷任命洪承畴为五省经略,节制南方各省军务。又命靖远大将军豪格和硕敬谨庄亲王尼堪率军10万余南下,准备与洪承畴部汇合,从南北两面来夹击李定国。

《同治常宁县志》记载的关于刘三湘的相关内容
不出几日,刘三湘就到达长沙。数日后,清军豪格、尼堪部抵达长沙。刘三湘向两位亲王仔细地禀报了孔有德军和南明军的情况。当他们得知南明军只有8万人,又是曾经的手下败将李定国领兵后,豪格和尼堪认为自己胜券在握。
设计破敌军,战功卓著升总兵
孔有德死后,清廷立即任命其部将郴州都统线国安为广西提督,坚守桂林城。线国安和刘三湘在定南王孔有德手下时,就交情很好。线国安被提拔后,立即派遣人前去请刘三湘来帮忙。于是,刘三湘在长沙紧急召集自己的旧部3000余人后,到桂林去帮助线国安。豪格、尼堪部则在长沙稍作休整后,便沿湘江向衡州进军。尼堪因为轻敌,其部在衡阳遭到李定国伏击,本人被斩于阵前。李定国一年之内连杀两名清兵统帅,让清廷大为震动。顺治只要听到李定国的名字,会立即面露惧色。
而在桂林,在填埋护城河的同时,李定国的军队已对城墙上的清军展开攻击,数个大队的将士头裹麻布,身披棉被,顶着木桌,抬着云梯冲过城门前面的石桥,杀到城楼下面。除此之外,南明军队还使出了攻城得“杀手锏”,即挖掘口子,填充炸药,炸开城墙。线国安始终沉着,毫不轻敌,因为他知道无论对方炸塌城墙,还是爬上城楼,后面的南明军就可源源不断地杀入城中。
最为可恶的就是李定国的“臼炮”。“臼炮”可以说是攻城利器。在电视我们也见到过,就是用木制战车向城中甩出石块。清军守城士兵死伤无数,紧握着手中的大刀、鸟铳,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线国安立即召集守城诸将商议。刘三湘主动请缨,带领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化装成老百姓,迂回到李定国的臼炮阵地。这臼炮就是古代的迫击炮,射击距离非常之近,一般放在前沿阵地,清军趁乱从后面冲过来,保护臼炮的兵丁虽然竭力保护,但还是被刘三湘破坏甚多。
李定国部死伤甚众,不得不撤兵而退。因为刘三湘组织的敢死队有勇有谋,出奇制胜,他在这场守城战斗中立下头功,被任命为广西平乐副将。关于刘三湘在此期间的功劳,《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中多有记叙:“本爵密授方略,前去会同平乐副将刘用楚与原拨驻防守备王士元、王泰等,各分头进剿,务尽根株,并檄行湖广道将堵截等因。”“平乐副将刘用楚,带领署中军守备刘选胜、千把夏时凯、熊选、周启圣等,从左杀进。”“平乐副将刘用楚、守千把刘选胜、熊选、夏时凯、周启圣等,攻打正南。十四日寅时,四面齐上,斩贼无数,活擒贼首刘登会、麦有成,并余党五十七名。”从这只言片语也可看出,刘三湘在镇压反清复明的南明军队战场上表现尤为勇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颇为洪承畴看重并被清廷升任为总兵。后来,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不久病逝,至此南明灭亡。
顺治十六年,刘三湘在家乡病逝,时年69岁。其墓葬于田尾。据说,他的墓葬中埋有很多金银珠宝,清朝年间,很多盗墓贼曾出没于田尾山水间,而不能得。
其子刘选胜,平定三藩建功勋
刘选胜为刘三湘次子,一直随父从定南王孔有德追剿南明政权势力于湖南、广西等处。在四处征战中,先后被授予平乐右营守备。后又因功改授抚标右营游击,相当于现在的旅长。刘三湘病逝后,他被洪承畴调到甘肃,先后担任陕西甘肃镇标,后又提拔为安远参将。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发动三藩叛乱。康熙十三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响应吴三桂叛乱,兰州陷落。王辅臣原为吴三桂手下大将,后得提拔镇守陕西。陕西总督哈占命孙思克前往救援。孙思克也是洪承畴的部下,曾任甘肃提督。他率军夺取靖远与附近诸城堡后,“留刘选胜驻守靖远。”(《清史稿€€孙思克列传》)
驻守在靖远的刘选胜部遭到了王辅臣军队的伏击,但刘选胜毫不畏惧,指挥若定。尤其是在进攻通渭的一次战斗中,他虽然身负重伤,身先士卒,获得了此次战斗的胜利,擒获王辅臣属下数百名士兵,并缴获大量战利品。
康熙十五年,王辅臣自知不敌,率众出降,孙思克便返回凉州,康熙皇帝为表彰孙思克的功劳,擢升他为凉州提督。刘选胜在西征中也立下卓越功勋,被授靖逆侯,升任抚远大将军中军副将。此后,他又多次被提拔。《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300卷)(康熙朝)》之七十三有这样的记载:升陕西甘肃提标中军副将刘选胜为江南京口左路水师总兵官。康熙二十二年,他被任命为福建提督,但他已病入膏肓,还没有等到履任的那一天,即离开人世。
作者:封志良
常 宁 通
最新常宁大小事,一手掌控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 每天精选常宁本地、生活、便民资讯,同时还有精彩视频!倾听百姓声音,关注家乡事,传递常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