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常宁,爱上常宁论坛! 广告服务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3103查看|1回复

读书人的脚印——以湖南省常宁市一地为视角,萧一湘回忆录之<四>连载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4 09: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贴回贴是一种美德.如果你不回贴,我都不知道我这个连载有没有人喜欢看,我还要不要继续发下去了.
作者简介:
  肖一湘,湖南常宁瑶塘人,1924年生,大专文化,共产党员,历任本县税务局副局长,其中(1957  1962)五年间任一中副校长。一生三进共产党,三办教育。最后在县沼气办副主任内享副处级离休。后,任过本县党代会、人代会特邀代表,办过私人学校、民间宜江诗社,23年间出版《宜江诗选》23辑,个人诗辑《嘈嘈切切》,费时16年,著地方志《天堂脚印》,得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充分肯定。先后在报刊、网站发表诗文数百篇,国内外数千网站转载。2006年8月参加湖南省党代会献计献策代表表彰会。2007年于病中先后两次接受新华社湖南分社采访、《衡阳日报》、衡阳电视台相继来舍采访。


以下是正文
----------------------------------------------
第二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读书人 (一)
  
  第一节 维新先觉首途留学生
  
   “时事孔急,非留学无以维新!”
   这句话是清光绪27年(1901)博士弟子员萧鹤云说的,他代表了常宁有识之士忧国忧民的心声。有清末叶,慈禧专权,国弱民穷,放着人才不用,而日本却在同时期启用了伊滕博文维新变法,国家变得富强。常宁读书人在戊戍维新变法运动中虽然默默无闻,但是已在观察反思中。因此得出这种“非留学无以维新”的新思维,已是一种进步。这时候科举考试已经废除,读书人自己的出路也是以“放洋”为上。就笔者所知,常宁在清末、民国留学生共52名,计留日40人、留法3人、留美9人,内原科举人士7人、同盟会员9人、公费留学4人。他们之所以留日的多,大概是公费留学名额太少,留日费用少,而日本也是最近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对中国借鉴也多。
   戊戍政变后,特别辛亥革命,处在穷乡僻壤的常宁,环顾皆老师宿儒,没有能忧天下事者。而这批具有新思维者,竟能读新书、阅新闻、晓时务,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远渡重洋。全县受其启迪,纷纷走出家门:如郭氏一门,留学生竟达10人之多,涛清父子一家就有5人之众,特别3个女儿皆放洋,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其革新开放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就在一、二年间,郭氏一族,外出读新学者达50余人,极一时之盛。老屋塘尹家尹树藩留学日本,树藩弟树甘的三男二女都念了大学,长子名揆也留学日本,带出全村数十人外出读新学堂。南乡南洋张家张知新、建三、少友兄弟三人皆留学日本,都是合符社会发展新潮流的。在留学日本时就有6位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留日生王亨吾于宣统3年(1911)年9月,在长沙还亲自率兵围攻藩署,中弹穿腹。留学生中在反袁、北伐等战争中,也有不少人。留日生吴鸿骞思想更趋激进。他说:“天下事得百庸人,不如得一豪杰。庸人浮沉偃仰,纤毫无补于时。惟豪杰之流,磊磊落落,投之以艰钜而不惊,抗之以强御而不怯,以任国事,固以远异乎模棱两可之徒,即不幸而退处乡邻,胆气雄识,力定挺然,作中流之柱而有余。”但是也有一位留日生谭杞亭者,留学归来,当了清朝广西忻城知县,辛亥革命后,回家当隐士。算是常宁人清朝末届知县,也是常宁清朝第一留学生知县。
   常宁最早留日者之一的萧鹤云,是清朝末届秀才,两渡东游,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学士学位。读了一辈子书,把父亲和叔父两份家产都读穷了,除了担任过短期律师、检察官外,便再也没做过官,还回家种过田。但是在他的家乡瑶塘村里受其启蒙就出了一批读新学的人,一个两百余人的村子,现在在外工作者多达百余人之众。他是一位很有见识很有才学的人。笔者从《萧氏族谱》里看到他的文章,兹摘录三节有关他对治理社会、国家、文明等方面的精辟见解:
  
   中西社会文化心态之比较
  
   欧西民族个人进取之观念厚,而家族观念薄;中国民族个人进取之观念薄,而家族观念厚。惟其个人之进取观念厚,故能别家园,远渡重洋,以建殊功,扬伟烈于数万里之外;惟其个人进取之观念薄,故其闭关政策,只图自守,固其智识能力绝无向外发展之余地。......中国民族之失也,其习惯迹近依赖。
  
   建国方略
  
   吾国尚以农立国,自欧风东渐,工商风雨,澎湃而来,而吾国趋向始为之一变。夫工商裕国而已,而吾国为大陆之国,农业犹不可一日辍。倘使农业能耕一余三,耕三余九,身无枵(饥)腹之忧,家无悬磬之叹,利一;恒产既足,染旧之徒顿减,涤新之民渐多,民心日良,风俗丕变,利二;民生既裕,国民经济宏开,工农业日进无疆,向外发展富国利民,利三;边疆辽阔,华北至东三省,西北至新疆,平坦耕牧之区,连绵万余里,组织农林公司,为大规模之开垦。内则固吾国之边疆,外则杜外人之觊觎,利四;国民殷富,普及教育,教育盛行,国民程度日高,由警察国一跃而为立宪国,由立宪国而为法治国,利五。然后知农业之利大矣!
  
   文明问题
  
   德意志之在欧洲,科学发达,环球莫及,而其民风,勤俭朴实,坚忍耐劳,犹有上古遗风。宜其国运蒸蒸,有争执欧洲牛耳之概也。有清之末,吾国竞向新学,士大夫染于习俗,渐成侈靡,出品少而入品多,国民经济顿生恐慌。无怪中原鼎沸,酿成滔天之势,几至不可收拾。有世道人生之忧者若此,能无潸然!晚近来道德沦亡,人心丕变:知人论世,谁亦无独霸中原之才,而夜郎自大,人人具怀有澄清天下之志。以致频年战争,愈演愈奇,孔周其名,跖 乔其实。兴言及此,可胜道哉!
   七十余年后之今日,仍不失其资治之价值。
  
   注:孔周句意指有自我标榜济世之孔子、周公,而其内心却不过像我国古代大盗跖、乔一样。小标题是笔者所加。
  
   留学生52人名录
   谭杞亭 尹连三 萧鹤云 谭和廷 周康侯 周仲嵩 贺明川
   郭涛清 王亨吾 谭章云 陈右东 张建三 张知生 张少友
   王幼萼 郭南阶 李国桢 谭昭文 李 藩 李梧生 黄 源
   吴鸿骞 易干球 杨朝恒 吴振衡 郭竹安 郭彝尊 郭海平
   郭文波 陈凤歧 郭先本 魏雯峰 雷文孚 尹庶藩 尹名揆
   贺伯阳 萧异兹 谭嗣仲 欧阳禧 邓嗣宇 刘慕虞 郭兴煦
   郭兴燕 (女) 郭兴熊 (女) 郭兴照 (女) 欧阳址
   萧新民 杨德功 张祖伸 欧阳乾阶 欧阳泰阶 欧阳叔衡
  
   留学先驱们先后回国担任省参议4人,县参议4人,县长8人,高中级法官11人,师团以上军官5人,教授3人,科技界4人,学术界1人,企业界2人,中小学校长2人。他们给中华民国带来了新思维,开发民智,启一代新学风,起了先导作用,此其一;他们对中国民主和法制建设起到奠基作用,此其二;通过他们带进了数理化音体美外语等新学科,此其三。总之他们中绝大多数给共和国做了许多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第二节 读书人的出路
  
   民国时期读书人出路大概分这几条渠道:一政、二军、三教育、四科技、五赋闲当绅士,经商的很少。大概是受儒家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影响太深吧!正是我国积弱主因之一。但在实际里又多混合型,以法律为基础,军、政、教兼之。在朝可官,在野可上讲台,可当士绅。
   民国在大陆的38个年头,常宁受过高等教育的总共有374人,进军事院校的超过百余,入文科的以攻法律为多。因为当时国体初改共和,清律已废,各行各业,需法孔亟,学法律的辐射行业宽广,既可以从政做官,又可以依法护身。特别是民国初年一辈人更多。例如吴鸿骞:(1888-1929)是位留学日本习法政的同盟会员。民国9年(1920)便被选为湖南省参议,历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监察委员、省政府委员、省高等检察厅长、代理省首席检察官。民国16年(1927)出任省特别法庭审判委员,审判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多次训令全省司法检察部门保护农民运动,同时也制止乱捕滥杀。农运失败被捕,后乘机逃出赴武汉转上海租界隐居。一传病逝,一传被仇人暗杀,连头也被取去,不知去向。尸身运回用木头做了个假头,以成全尸,成了一个无头政治家之谜。原来他在特别法庭时批准杀了军长叶开鑫的父亲湖南省著名士绅叶德辉。他们这一代读书人,是直接反封建的先驱,左亦初露苗头。
   至于读军事院校之多,也是当时历史条件形成。初则改朝换代,继而军阀纷争、而北伐、而抗日、而内战,整个民国在大陆38个年头,烽烟不息。虽然人民厌于内战,但是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有志之士,不得不投笔从戎,希冀有解倒悬。他们是直接反抗帝国主义的先峰、功臣,这一点是谁也不能否定的。但带动的多年内战,也大大影响中国的建设。当然谋求个人出路,求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甚而在这种硝烟弥漫的年代,野心勃勃,争权夺利之徒,也不能说没有。军事人才急需迫切,自然造成一种从军热来。
   学师范的也不少,因为科举已罢,学堂初兴,数、理、化、音、体、美,外语等等新兴学科的教师在在乏人,加以念师范不但不要钱,每月还可得笔津贴。
   至于学理科的就很难找到出路。因为整个民国时期军阀纷争,国无宁日,何谈建设。即使学的是理工科,七找八找,又找到拿粉笔这条门路上来。易干球留美时得过发明大王爱迪生奖。回国后发明一种“日月牌”干电池,能连续用615分钟,超过美国“永备牌”能用485分钟的名牌产品。也获得当时政府5,000银圆的重奖。但还是归到教书生涯,在湖南大学教书多年。萧异兹(留法)、郭兴煦(留美),回国后也办过工厂,都因战争不停,洋货充斥,因为日本已经实现工业化,他的商品质优价廉,而我们的商品成本高质量还不如人家,环境恶劣,失败收场。
   留学中有郭文波、陈凤歧两人于清末同时留日习采矿,返国后同去黑龙江开金矿。赚了钱后,陈回家制产百余亩,营造了他的安乐窝。郭则向北洋政府领取执照在汤源县(今北大荒)开荒数千亩,成为农垦产业家,子孙遂定居该地。能成为农业开发企业家,就是通过留学带来的新思维。惜后来东北被日本侵占,和家乡断了联系,不知后情。
   民国时读书人办企业成功的还有位刘法阶,民国10年群治法政学校毕业后,便倾全力经营煤矿企业。几经失败,家产卖尽,债主、工人相逼,便躲在灰屋不敢露面。有年大年三十夜快开财门时,突然门口炮竹喧天,挤进一伙工人大喊大叫:“见红了!见红了!......”法阶还以为是骗他出来要债的。当工人抬着用大红布盖着的大块煤放在他的堂上,话传进去,才战战兢兢地走了出来,因为几年来没有过好一个年,怕惯了。自从这次见了红后,便大发起来。接着购置了蒸气锅炉、水泵、电灯,成为常宁第一家使用现代设备的私营企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刘被镇压,矿产被没收,改为常宁第一家国营企业裕民煤矿。这又是后话了。
   白沙有位邓贻午,世代经营工商企业,邓在北京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再接父业。他家企业据传有:香花岭的贻安庄,湘潭的石膏矿,永兴的衡利煤矿,桂阳的洪大锡砒矿,广东阳山新兴公司,为常宁企业之最大者。也是常宁读书人经营企业最少人之一。1949年底,政局转变,即携家去香港。据说其子孙仍有大发展了。
   从萧鹤云的高瞻远识,郭文波、刘法阶、邓贻午等的躬亲实践来反思,如果民国成立后,能像历代兴国之君,让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像日本一样,致力工业化。举国不再动干戈,作育人才,启用人才,一心一意搞建设,80余年后的今日中国,可能已不是今天这样贫穷落后了,现代化的代价多么沉重。
   留学生中似乎有两个不可理解的人,一是邓嗣宇,拔涉万里赴美国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一是尹连三,出国学了洋东西回来后又钻进故纸堆里研究中国的国故(小学)。这一走一隐现象,看似是中国读书人的怪物,然而结合中国当时的形势来考察分析也就冰释了。当时国内连年战火,很难找到治学环境,于是邓氏早于民国二十六年就已去美国,算是常宁第一位洋博士了。抗日胜利那年任胡适邀请回国担任北大教授一年,又返回美国,成了美国的中国历史著名学者。一生写了关于中国方面的历史名著就有20几部。他与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合著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被世界一流大学剑桥、哈佛作为教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是随从智囊团成员之一。
   其时尹连三恐怕是书生气足了些,当了几任法官后,厌倦官场角斗游戏,便回家潜心治他的小学(文字学)去了。在研究小学中,还有很多建树。例如他在释《史记》“纥与颜氏女野合”一事,历代学者都是释之为孔子的母亲偷了纥才生孔子的。尹连三用文字索源解释为古代“与”字同“舆”,而“舆”是亲迎的车子。“野合”犹云“予合”,就是“配合”。经过这一解释,孔子的父亲、母亲就是名门正娶的了。中国史学家赞赏说:“发经史之论,而为诸传经家所未及。”著有许多著作,连他的长子桐阳,从知县坐位下来,于民国24年,便在长沙创办“六书讲习所”。民国26年抗日开展,便回乡专门买了一条小船陶然在宜江上研究小学,潜心著作。他担心著作泯灭不传,特请刻字匠刻制木板印成。他用“六书”解释《论语》颇有独到之处。如《论语.吾党》中“父为子(隐字下加个木字) ,子为父 (隐字下加个木字),古名家注释为“隐蔽”,谓“父为子隐,天理人情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矣。”桐阳则释(隐字下加个木字)与隐通假,而“隐”就是“矫正”的意思,这样一解,就是说父子俩有错,都要互相矫正了。国内学者莫不折服。郭沫若的《十批判书》,舒新成主编的《辞海》,均引用过他的著作。
   父子俩的著作很多:连三著作皆毁于战火,未能付梓,桐阳的《墨子新释》民国17年(1928)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获教育部奖状奖金。尹氏父子俩,穷年兀兀,默默无闻,其治学精神可以为师。
   也和其它各业一样,凡事都需要钱,无钱读不了书,而钱从哪里来?在一个工商业都不发达的地方,无非是地租、公费、做官、半工半读、亲友支助,真正的穷人还能读成书者那实在是凤毛麟角了。没有钱的穷人想在高等学府的门坎上畅通无阻地出入,而国家又还没有经济实力提供免费的时候,也只有良好的空想而已。即使某个历史时期某个伟人的主观愿望硬干一阵,免费让大家都能读到大学,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人首先要活命是头等大事,历史是多么无情呀!县西老屋塘尹氏,自明初迁来达五百年,从未出过人才,皆因穷困。直至清光绪年间,有代禧其人,乘战乱中盐路堵塞,他冒险抄小道到广东掮挑食盐,回乡卖了个好价钱,连干几场致富后,从民国20年代起,子孙能陆续读书者已有数十余人。而留学生、大学生、文武官员之多与郭姓同为常宁最盛者。文风大盛,首先要钱,而“钱”字又同“剥削”相连,无产阶级不许可,但实际里舍此又别无它途。古今中外,伟人豪杰,概莫能外。要避免这个字眼,则又读不成书,读不成书,则社会永远进不了文明,社会进不了文明,人类就将永远停留在蛮荒时代。谁又愿意永远爬在树上去构木为巢,电视不看呢?
   笔者认为社会进步,剥削固然不公平,但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还非常落后,人们还没能创造出消灭被剥削的条件下,剥削还是不可避免的。剥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有它有助于发展生产力的功能,这大概就是社会发展规律,它非个人主观意志所能改变的,来不得半点感情用事。人们只能顺其规律去创造条件以加速经济发展的进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既承认资本主义对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之功,但又要消灭资产阶级,确实令人费解。因此邓小平提出目前中国还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实际。这次中共十五届党代会上江泽民说,这个初级阶段要几代人才能解决,要100年才能解决。多么语重心长,而且把它写进党章里去了。
   在这种实际情况下,社会的进步,不在乎剥削与否,而在乎人们生存这个地球上,看你能否合理利用你所能利用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对人类作了多少贡献,对社会生产力有多少发展。否则,都不能算个有为的人,徒耗社会资源而已。就是要饭的人,(当然因天灾人祸或者丧失生产条件者在外)只是伸手,坐吃他人劳动成果,不问是什么人,都应划入剥削行列。
  
  第三节 追求政治理想是冒险家的乐园
  
   在当代追求政治理想的常宁人物中,既有共产主义者,也有追求三民主义,有组建青年党者,也有钟情无政论主义者,还有无党无派的爱国主义者,而且随着情况的变迁,也有转而信它者。不能不说都有各自的理想。然道路虽殊,艰苦则同。这也证明凡是追求政治理想的人,都是要有风险意识,要有敢于牺牲精神。它是懦夫的禁区,冒险家的乐园。而落脚点是为国为民,而不是打着某种金字招牌的幌子,去干谋取某个集团、阶层或个人私利的勾当。否则,最终必然遭到人民的唾弃。兹将各类理想追求者的代表人物分述如下:
   萧同兹:民国11年(1922)这位曾在长沙与黄瑷、庞人铨共同组建“湖南劳工会”风云一时的人物,以后位极国民党中央常委,晚年去台,挂了个国民党中央评委、总统府国策顾问高级头衔。论地位,可称常宁古今之最。但外国人喜欢叫他“中央社先生”。他事业的成就在于经营中央通讯社,人们把萧和社连在一起了。在任中央通讯总社社长16年期间,从三、四张办公桌,20几个人到民国37年(1948)分支机构发展成52处,遍及全国,国外还有25处,员工达2,653人。与路透、美联等并称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被人称为中国现代化通讯事业之父。足见人们皆敬其新闻事业之成就而非尊其政治地位之显要。因萧在家里排行第三,社里上下都尊称他“三爷”,反映他对下属之爱护关怀如兄弟子女,下属对他亲切尊敬如父兄。萧以一位湖南甲种工业学校毕业(中专)的学历,却能领导一大批国内外名流高级知识分子,盖其经验是激之以志、动之以情、感之以诚,所以部属乐于效命。惜去台后次年还是57岁,就不受信用,藉故调离。只任一个中央通讯社管委会主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直至80岁辞世。子孙先后去美,一孙虽然还留在台湾,但已是国际科技名人,断了政治之缘。
   陈一清:民国11年(1922)即以青年学生身份获普选湖南省议员。民国制宪时期的国大代表,行宪前的立法委员,行宪初被当局提名的大法官。其政治主张,创造大同世界、树立社会善良风气、伸张正义、培育磨练人才、提倡民主政治、创立法制国家、争取全民福利。曾参加创办《醒狮》等多种刊物,任过法学教授。民国13年与曾琪、左舜生组建中国青年党,陈任中央常委兼外务部副部长。对蒋介石的独裁不满,愤而起义,投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供职司法部。终因他的政治主张不容于毛泽东,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3年劳教中病逝于北京,断妻绝子。
   曹 亮:这位于民国15年(1926)在燕京大学念书时,还为“三一八”烈士彭廷圭主持过追悼会的激进青年学子,以后一直渺无消息失踪了。1992年突然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出一条新闻,报导曹亮逝世消息。原来曹于民国22年(1933)在上海由田汉、阳翰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1938)周恩来、郭沫若在武汉会见美国司徒雷登、美国作家斯特朗等时,就是由他引见并担任翻译。他一直潜伏在香港以经商名份分化瓦解敌方,并以资金支持红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的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成了一位红色企业家。不料1955年肃反运动时,竟以反革命被捕,过了36年牢狱之灾,直到1992年才由中共中央出面为他洗雪沉冤。常宁人才开始知道有这么一位无名英雄。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民国15年(1926)前后湖南农民运动兴起,常宁出了一批中、青年读书人,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民国13年(1924)入党的罗严,民国16年就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列席中共第五次党代会,28岁即壮烈牺牲。
   萧石月:(1900--1927)这位与国民党中央常委萧同兹同父异母兄弟,政治上初期同路,后来分道扬镳,民国13年被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补选为中共湖南区委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后补委员。马日事变农运失败,在一次战役里,被迫自杀,时年27岁。可怜少妻,一直守节到1952年土地改革后,年近半百,双眼哭瞎,生活无着,被自家的长工收留,后改嫁他才得以保残身。
   萧 韶:(1902--1992)民国14年(1925)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四期学员,我国早期中国共产党员,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坐过国民党的牢,挨过共产党的整,平反后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享老红军干部待遇,90而终。萧平反后有诗曰:
   煮豆燃箕千古恨 窦娥无辜奈何天
   碧玉蒙尘十年劫 艳阳再照两鬓斑
   崔农山:长期从事白区工作,解放后长期受共产党审查,残酷斗争。80年代才平反,任南宁市政协委员。享老红军干部待遇离休。1986年逝世。17岁即能诗,当时写的《咏落花》中有句:
   自古倾城因粉黛 从来薄命是红颜
   只今逃脱胭脂网 再不人间受折攀
   似乎有天人感应之预兆。1979年平反后再有诗句曰:
   有字饥难煮麦饭 无钱鬼亦愁荒山
   天旋地转今犹昔 虎食狼餐世代传
   一个毕生追求理想者,从少年到老年还在不断地探索,也留给后人继续探索。
   萧振球:(1888--1929)虽然家居深山老林之塔山,但世代书香,湖南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执教,县立合江堂校长。民国15年(1926)常宁县农民协会主席,失败后逃亡,于广东乐昌被同乡诱捕杀害。
   谷伯珊:(1878--1930)湖南省立高等学堂毕业,合江学堂教员,水口山区十八乡农民协会创办人。农运失败被害时48岁,与41岁的萧退思(即萧振球)同为当时农运人中年纪最长者。
   常宁农民协会的读书人任执行委员的还有:李成蹊:26岁,中共常宁特支书记、组织部长;周巽三:35岁,县协会秘书;吴谦:23岁,宣传部长;詹少云:30岁,总工会会长;萧礼樽:20岁,建设部长,他是当时执委中年龄最少者。但是由他亲手创建的第二区农会却是常宁农会的最大者。而他所得到的只是家破人亡、死无葬身、妻离子绝。身后甚至有人企图抹煞他的一点闪光。其实他的后辈从来就没有依傍过他的“光环”增加过一丁点亮度。笔者有纪念诗一首以奠:《七律。悼大哥礼樽烈士》
   万家墨面笑颜开 国际歌声动地来
   负笈星沙尊马列 执鞭宜水起春雷
   阿娘有意循时俗 铁面无私割爱怀
   血洒中原何处觅 杜鹃啼尽到泉台
   邓受谷:(1900--1927)民国8年(1919)的燕京大学生,农运兴起,邓以国民党县党部委员身份参加农运。任县党校校长、工会主席、农民协会执委。失败后,在黄洞家乡被杀。
   细察这些人当时的政治思想,基本上还是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追求国家富强、民主、自由,社会公正、公平。他们的政治理想和国民党当时的政治主张都还相近。这些学子接受的思想,大体上还是平民意识,即民众意识或大众意识。关注普通人民的社会地位、作用、权利的一种价值观念或心理倾向。对封建礼教深感厌恶;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更身怀切肤之痛;对民国已经成立十多年的共和国,还是军阀纷争,国无宁日,民怨鼎沸,痛心疾首;对社会强凌弱、富压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现象愤愤不平。至于共产主义理想,当时还在粗浅认识阶段。他们是反帝反封建的激进爱国的民主斗士。农民运动才开展一年,北伐向未成功,可痛已被一概镇压下去了。一片忧国忧民思想、追求理想之志,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闪光一瞬。这批人士当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幸存萧韶、曹亮、崔农山三位,又在肃反运动受到怀疑,遭到党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九死一生,直到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纠正。已经风烛残年。追求真理之路,是多么荆棘丛生、艰难险恶!
   民国15年(1926)“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段琪瑞下令屠杀要求拒绝八国通牒请愿的群众。正在北平读书的彭廷圭积极参加游行队伍,惨遭杀害,葬在北平圆明园烈士公墓。只要读到他当时的日记者,看到他那种爱国热情、反帝怒火和反封建悲愤,定能使贪者廉而懦者立矣!他是一位爱国人士,后人写史,硬要把他拉扯到共产党里,还是不懂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历程。
   郭楚禅:一位罕为人知的奇人,原名楚贤,生于清光绪7年(公元1881年),痛感国家外受欺凌、内遭贫弱,民国15年(1926)在家乡官厅岭组建了常宁第九区农民协会。失败后走南岳出家。居数月,思念幼子在抱,值湖南省新开学堂,遂入长沙法政学校,再赴上海念神州大学,却又加入了同盟会。与朋友交,但语国事,不谈家事。最后奉俄人克鲁泡特金为大师,奔走革命,席不暇暖。晚岁因病回乡逝世,终年50,为常宁唯一一位信仰无政府主义者。大有杨度在追求理想中,从向往维新、而保袁拥帝、而出家为僧、而赞同共和,最后加入了共产党的身世。丢开各阶段的道路的是非,谁又能武断他的追求理想是不应该的呢。何况真理就像庐山真面目那样难以认清呢。追求改革社会的先烈读书人,大多数出身有产阶级之家,他们难道都是只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去将生命作赌具吗?何以义无反顾地去寻火呢?普罗米修斯把火从天上偷给人间,不是普通市侩之徒所能理解的。
  
  第四节 “竹头”官的苦与乐
  
   民国政府文官分特、简、荐、委四级。“简”字是竹头,姑名“竹头官”。即相当于今天的省厅级。民国时期常宁的简任级以上官阶主要有7位。这里除了萧同兹、邓静安等分别在他类叙述外,在此简叙5位:
   廖挹群:(1877--1944)算是老资格的官员了。民国5年(1916)就任湖南省水警厅长。历任省造币厂长、省纺纱厂长。民国26年(1937)回县,北门廖公馆还是门庭若市:一是县中政要,拜访求助;一是牌友赌朋,好避风险。但是廖在省城,遇有难题要他向中央出面署名时,廖总是欣然应诺。廖儿子绰号廖疤子,独霸常宁北大门柏坊,有乡长王之称,人枪上百,既是乡长,又是帮会龙头大哥,又曾与日军勾结。1950年遭镇压时,父亲早已不在人间。也是廖挹群始料不及的了。
   朱有为:(1908--1983)民国15年(1926)起,历任国民党水口山矿务局特别党部特派员、常宁县党部指导员。有感于知识的重要,民国18年离任再就读上海法学院。返乡后任省参议、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书记长。1950年随白崇禧部去台后,任立法委员33年,殁于任内。朱在官场上算是一帆风顺。还培养了个洋博士的儿子朱国瑞,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
   周仲衡:(1893--1976)蝉联辰溪、平江、岳阳、安化四县县长。民国33年(1944)日军进入湖南北大门岳阳,作为湖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的周仲衡,带着一批枪支,离开岳阳,暂避常宁老家。日本投降前夕,诱杀当时县长谢轶南,当了常宁县长。任期刚一年去职,清了匪乱,立了大功。但滥杀、滥罚了一批人,又得罪了一些士绅,结果被弄得撤职查办,事后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本地人当本地官也实在不易。因为政治必须依法办事,而在乡势必重情,在一个还未健全法制的国家,情与法又是一个难以端平的水碗,即使好心都难以两全。如果夹有私念,则更是难上加难。1950年去台后操律师以终。
   刘修月:号水楼,蝉联湖南溆浦、江苏六合、甘肃隆得三县县长后,于民国27年(1938)出任甘肃岷洮路行政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民国38年(1949)去了台湾,本人赋闲,但孙辈后启有秀,出了几位博士、硕士,但已无人从政。八十年代,长子刘己佾终于落叶归根,儿孙团聚。
   郭竺真:深得福建省主席刘建绪的赏识,委以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刘因蒋介石收了他的军权不满,便常同共产党打和牌,用了不少共产党人做他的官,郭在里面起了一定作用。蒋将刘调中央。民国37年(1948),郭见大势已去,靠山已失,也只好回乡当遗老。民国38年(1949)秋参加过民主同盟,在常宁组织迎接解放联合会,次年初,看到家乡难留,便出走上海,旋乘轮转赴美国,传因船祸牺牲。他的儿子根祥,却在福建参加了地下共产党。
  
  第五节 民国县长知多少
  
   中华民国在大陆38个年头,知县却出了不少,据笔者迄今所悉,已有64人之众,算是超历史了,作为一个县来说,也算一显。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当时政府文官考试合格再通过机遇而当上了县长的,但也有个别慷慨肯花钱而得到手的。有获得社会舆论的好评,也有受到奚落、嘲讽的。为什么民国在大陆才38个年头,在才三十多万人的小县就出了那么多县长呢?一是清亡民兴之际,由封建改制共和,需要很多新官员,他们正从科举退出,出身洋学堂,恰逢其时,而科技人才还没培养出来,即使有这类人才,也很少出路;二是民国时期,军阀纷争,各抢地盘,谁占了一块地方,谁就放一个县长,随着军阀的进退,因此县长也就换得频繁,只任十天半月的都有;三是中国传统读书人深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读书当官是主要出路;四是当时国难不已,国无宁日,读书人就业门路也就不宽,于是大家都往官场挤。
   他们绝大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还有8位留学生。周仲衡、刘修月、郭竺真三人还升迁到专员。邓静安晋到湖南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与其子邓刃成了父子县长。父子县长中还有萧冠群与子新民。兄弟县长有吕兴仿与弟本初,欧阳泰阶与弟乾阶;秦镜与弟绶章等。留学生王一鹗蝉联8县县长为最多。连任4县的有3位,3县的有7位,谭镛初于民国15年起至17年,先后两任南县各5月,民国24年至27年又先后两任祁阳县长。任职县长前后转任法官的就更多了。
   民国元年,常宁就出了两位最早知县:一位是清朝廪贡生再留学日本的贺明川(1876--1953),回国初还在黑龙江受聘中学国文教员,民国元年返湖南就当了东安知事;一位是张伯厚,清朝末代拔贡,加封过中议大夫、花翎三品衔,同年代理过兴宁县知县,民国5年,在反袁世凯复辟时,被拥立为常宁知事一个多月。民国20年前的县知事很多就是科举出身,在新旧体制交接时也在所难免。但是这些旧体制出来的人士,往往思想保守,如张伯厚对民国初年的议会选举就很看不惯。当然共和初创,议员选举弊病也多。他就利用选举二字撰成一联以嘲讽:
   选光洋 选常洋 洋洋得意
  举这个 举哪个 个个要钱
  
  “议”什么名堂,请客、荐人、拿薪,专走衙门散闲事:
  “会”那般角色,酒鬼、嫖客、赌友,结交帮派争特权。
  虽然如此,议员们在民国大陆38年间,也还搬倒了五个贪污受贿县长和一个省管的湖南常宁支行行长。
   民国20年后,才多了民国培养的大学生县长,像邓刃(1911--1941)在抗日时期,以大学的文化,父亲的先声,(湖南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家产的富裕,不但不临阵逃脱,反而坚持在敌后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军周旋。蝉联浙江诸暨、吉安、绍兴县长。民国30年(1941)绍兴城陷徇职,为民族战争捐躯,身后仅留下一幼女。新中国后,因家是官僚地主,为政治和生计所迫,幼女的妈回原籍上海改嫁谋生,女孩随祖母在农村过日子。
   这些县长有一个特点:在朝做官,官种多样化,县官与法官或军法官的最多。在野赋闲时,则可教书,当士绅,任参议。像做了三县县长的方西耕,就在长沙教中学、大学,任省文史馆副馆长、报纸主编。民国30年(1941)返乡执教县中、简师、集成等学校,还很有名气。他如周礼、范宗文、贺明川、唐伯钧等等县长都曾于县中各校执鞭。有位郭彝尊回乡后,闭门不出,自学中医,成了名儒医。
  
   民国县长64人名录
  
  刘修月 邓静安 周仲衡 郭竺真 贺明川 郭涛清 王亨吾 周康侯王幼鹗 郭彝尊 张伯厚 夏萃峰 吕望蕃 吕本初 夏得扬 尹桐阳 吴牧生 杨请缨 吴作霖 唐敏荣 吴慕卿 曾广蓬 方西耕 刘校青 谭镛初 曹启祚 萧冠群 李卧南 李 石 吕小宋 龙文宣 周子文 欧阳泰阶 欧阳乾阶 欧阳少筠 周 礼 吴国栋 邓肇新 谢庭升 朱时熙 李赞唐 段方如 唐寿如
  张光弼 邓仲梅 李宗华 李敏初 周 书 胡亨会 雷雨纶 陈绍文 范宗文 刘 民 唐伯钧 郭吉兴 邓 刃 秦 镜 秦绶章 吴国栋 邓达五 刘民英 萧新民 阎 馥 欧阳耆
  
  第六节 法界人物
  
   民国时期常宁人在司法界人士很盛,成就也较大。不少县长先后担任过法官、检察官、律师。
   邓静安:(1886--1970)学的是法政,民国9年(1920)夏,方其任桂阳知事时,当连长的刘建绪适来桂阳,两人交厚,即缔结金兰。后来刘任军长,而总司令,而闽省主席,延邓任秘书长。常宁知遇刘建绪者不少,如当过专员的郭竺真,当过县长的唐伯钧、郭吉兴,以及邓的儿子邓刃等等。人生发展机遇,诚不可无知己也。在许多情况下,机遇甚至起了决定因素。邓后来出任湖南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几20载,可是家乡人却对他没有好感,但是邓在湖南却干出了几件很有影响的事:民国32年,邓下令长沙地检处检察官谢鸿,将省委委员兼田粮处长胡迈,以购粮涉嫌案收压,惊震全省且拒绝各方说情。报中央批复依法办理,坚拒保释。碰了这下硬,一时誉满三湘。但是最后还是被“荣调”最高法院推事,拒不履任。
   郭卫:(1892--1958)早有令名,论做官,位及司法部秘书长;论治学,民14年与友人共创上海法政大学,并兼任多所大学法学教授,与友人创办上海法学编译社,出任社长,编译了许多外国法学著作,为民国法律做了不少奠基工作。他汇编的《大理院近20年来判解汇编》,民国初年,法律尚不健全,于是由国家最高法院选择判决的个案就可作为他人判案参照,很有实用价值,律师算其终生职业。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一位杀人通缉犯,终成国家级法学大师。事情是这样的:民国7年(1918),郭担任常宁团防局坐办,滥杀无辜省参议杨朝恒,受到通缉,逃去上海,便潜修法律,终有大成。法律有规定,超过时限原案在法律上失效。
   郭卫一家,久负盛名,三位兄弟郭祝安、海平、彝尊、皆留学日本,竹安任江西高等审判厅长、永州审判厅长凡20余年;彝尊历任县长、地方检察厅长。卫的儿子南强,也是职业律师。竹安早于民17年即已逝世,彝尊归田最早,闭户潜修中医,很有成就,1950年被镇压。
   陈右东:留学日本习法律,归国除短期任过法官外,终生从事律师,与其姻亲邓树春同为常宁专职名律师。
   周本仁:(1896--1952)字叔元,历任律师、推事、军法官、军校教官、院长多年,有声誉。民国38(1949)年在云南参加起义。
  
   民国法官25人名表
  
   尹连三 萧鹤云 陈右东 张知生 王幼鹗 夏萃峰 欧阳泰阶
   吴牧生 陈一清 吴鸿骞 郭竹安 郭彝尊 邓树春 欧阳乾阶
   郭 卫 邓静安 周本仁 邓树春 周本仁 胡政康 唐诗繁
   尹仲青 邓廷桂 邓辰泰 郭南强 (余详去台一节)
  
   第七节 数不清的军官
  
   治国需文臣,国难出武将,民国在大陆38个年头,可谓国难维艰:27年的军阀混争,8年的抗日之战,3年的内战,给予大批武官提供了机遇。如果说积极读书是为献身国家储备知识以备将来之用的话,则直接投笔从戎就是献身社会迫在眉切的事情。除了内战外,推翻清朝,建立民国,抵抗日本侵略,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还是出了大力的。就笔者迄今所悉,民国时期出大小军官就有130人之众,其中:中将4人,少将正副师长35人,上校团级51人,团以下军官40人。内抗日烈士11人,
  
   抗日英灵11人
  
   军官中有11位烈士都是军校出身,牺牲时还只有一位代团长,其它都是排、连、营长。留日生陈右东的两个儿子抗日阵亡,一子受伤,一子失踪,第五子陈振谓又上了前线,可谓爱国一家。
   中国抗日战争中有名的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其中就有位雷雄(1906--1943),雷雄,黄埔七期生,民国26年(1937)8月上旬,524团奉令参加淞沪会战,10月下旬奉令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全团官兵只剩下800名,完成后退进英租界孤军营。民国29年团长谢晋元被刺死,雷代理团长。民30年日军占领英租界,八百壮士被俘。雷乘机组织难友夺枪越狱,夜行昼伏,辗转逃出沦陷区,雷因劳累过度病亡,追赠上校团长。为中国争了一口气,是常宁人一份光荣。
   一家人与共产党有渊缘的奇人周上瑚(?1937),黄埔六期生,因在民国政府部队里参加了共产党,入狱3年,经乃弟周上凡营救后,又从民国政府军。再暗入共产党,又被逮捕逃出,改名潜匿有年,直到国共合作抗日,始重返部队。淞沪一战在罗甸一役,全连战斗到死,周与敌人拼刺刀,身中九刃而亡,身后追赠少校。周氏一家兄弟四人,长上琳,传第一次大革命时,也曾加入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被迫自了首,也未发生叛变组织原则的活动。后来当了县中校长。少将老三上凡,也参加起义投入共产党。
  
   中华民国的将军
  
   先是常宁何锡藩(1973--1926)于清末投笔去武汉从戎,入黎元洪部。清宣统3年10月10日参加辛亥革命,任武汉司令兼要塞司令。共和告成,任湖北水警厅长兼湖北都督府顾问。授陆军中将衔,赐七星宝刀,上令在常宁城北建将军第,荣及一时。
   刘镇湘:(1882--1940)清湖北武弁学校出身,初任清朝管带,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刘率部响应,获“一等金色奖章”和“五等文虎奖”,任上校团长。民15年参加北伐,以猛勇善战称。
   两位从腐朽的清王朝阵营投向国民革命军,算是识时务者的俊杰。
   黄埔军校第一期常宁虽然没有学生,却有两位学生总队的区队长,一名吕辛叔,一名周得山,两人都是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吕为书香世家,父亲是举人,两个兄长是县长,弟志超,黄埔五期生,官至少将,病殁香港。吕氏一家,子嗣多在国内外工作。老四辛叔北伐时,因同蒋介石不合,转投桂系,任职中将高参。后又不为桂系重用,于抗日前返乡隐居,进入绅士行列。民国38年在家乡参加起义。
   吴天鹤:(1898--1970)民国14年(1925)黄埔军校三期步科生。从宪兵排长梯进到宪兵司令部参谋长。民国33年(1944)晋副司令。为人重义气,凡乡人往求,都有所应。民国38年(1949)于成都率司令部及其所属4个团、3个营、宪兵学校、医院全体官兵五千之众起义。
   周上凡:(1905--1988)黄埔六期生,抗日时期任129师副师长、挺进军司令、暂编师领中将衔师长。解放战争初期,因反内战言论被撤职,定为内部管制。民国37年再度启用任华中“剿总”副参谋长、第七绥靖区司令兼保安六师师长,又与共党暗联。民国38年宋希濂令周毁荆江大堤以掩护宋军撤退,周冒险设计护堤,遂率部起义。
   李国桢:留学日本习军事,留学时参加同盟会,民国初任过短期旅长,以后回乡当绅士,而县参议长。陈铁文,辛亥革命时即任学生军秘书,民国7年(1918)任鄂军司令部秘书,民国15年(1926)北伐时又任第九战区经济委员会秘书。回乡后任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张洁吾:保定军校毕业,民国早期的少将高参、领中将衔。欧阳少筠:福建武备学堂毕业,民国初任湘西护国军总司令部高参。还任过县长、局长,当过绅士。周得山:少时家贫,保定军官学校毕业,黄埔一期学生队长。一生潦倒,依靠发达学生照顾,给予少将高参虚衔支薪度日。杨请缨:黄埔军校任教官的保定军官学校二期生,北阀时,任过少将高参,杨氏虽然是位武将,却心肠仁慈,害怕打仗,只能长期在军事学校任教。也曾当过一个月的常宁县长。以上几位武官,都是民国早期在军队不久,便回家乡任县参议、绅士或者教书。久已脱离军界了。李辉:历任大学少将教官、教授,民国38年回乡办学。
   现役军官有吴庆贤,38军副军长;唐别山,民国36年少将副师长;吴大中:67军少将军需处长;吴佑平:陆军13军政治部主任;吴虎飞:宪兵学校上校教官;唐谋轶:第九兵团少将秘书长;胡慕岳: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少将高参。
   民国团长中有个伍瑞云,由大学转投青年军,官至205师政治部副主任。民国37年(1948),于转运装备到台湾时被民国政府枪决了。一传因共产党嫌疑,一传因走私。
  
   民国军官56人名表(去台者详后)
  
   1、抗日烈士军官11人名表
  
   雷 雄 尹树甘 张幼勋 尹具五 邹从容 周上瑚
   唐 邺 郭耀南 还有无名者3人
  
   2、中将1人 领中将衔3人名表
  
   何锡藩 张洁吾 吕辛叔 周上凡
  
   3、少将副师长以上27人名表
  
   李 田 罗召南 邓竹修 吴天鹤 刘湘辅 欧耐农 夏日长
   唐南薰 詹达山 袁峙山 易芳煜 周得山 杨请婴 李国桢
   陈铁文 吴庆贤 唐别山 吴大中 吴佑平 吴虎飞 唐谋轶
   胡慕岳 李 辉郭宗尧 周康侯 贺振文 欧阳少筠
  
   4、上校团长以上14人名表
  
   刘镇湘 管世英 夏福田 欧阳钧 李向荣 雷中玄 胡少岳
   滕 杰 骞启门 李 俊 伍瑞云 欧阳耆 欧阳禧 廖 藩
发表于 2011-8-4 09: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惟豪杰之流,磊磊落落,投之以艰钜而不惊,抗之以强任而不怯,以任国事!

现在的社会,不知道还有没有如此之豪杰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6广告位招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