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春新,艳阳高照。笔者近日驱车在我市胜桥镇胜江村宽阔整洁水泥公路上,只见公路两旁百亩早稻秧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随车的该镇宁峰农业专业合作社长曹荣告诉我们,像这么大的集中育秧片还有好几处,今年合作社承包了当地13个村7000余亩水田种植双季水稻,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预计可创收200万元以上,同时解决了当地闲置劳动力和因缺劳力导致少数耕地闲置抛荒等问题。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社激活常宁农业的一个缩影。 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粮积极性一度异常高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户单家单户耕种3—4亩田地,家家都要投入人力、财力,成本高,产出效益低,很多农民弃耕务工,大片双季稻农田改种一季稻,甚至闲置荒芜。也有农民把闲置荒芜的水田租赁过来,规模种植,产出经济效益,随之种粮大户开始风生水起,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大亮点。为更好地整体激活农业,几年前,我市出台了《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市财政每年投资20余万元,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有效整合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西岭镇、蓬塘乡的种粮大户乘势分别联合成立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代耕代种5600亩和1100余亩水田,统一栽培管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代耕代种弃耕田。随之全市27个乡镇(办事处)乡镇农技站、农机站、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加工收储大户、特色作物生产经营大户参与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遍布常宁农村。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也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种田好手和市场能人。红提种植大户刘国清,2002年牵头成立了我市红提产业协会(2007年3月转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把看得见、学得来、用得着的红提种植技术,直接快速有效地传播到群众中去。该合作社现有会员54人,辐射全市236个村,带动周边农户万余户种植红提、葡萄8000余亩,产值1.2亿元,会员人均纯收入2.4万元,同时还带动了下游产业链加工业的发展,我市亲亲农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800万元在当地建设大型冷库一座,专门用于提子、玉米等农产品贮存保鲜。村民冯兴深有感触地说:“在家里同样能打工挣钱,不仅照顾了孩子,而且再也不用担心荒田了。”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更有效地激活农业,我市在税收、信贷、登记、用地、用电、出口经营权等方面为专业合作社开设“绿色通道”,2009年各类农村经济组织贷款36138万元,同比增长15.02%;同时,选派300余名农技干部包乡镇办点,每个乡镇安排3—4个技术人员,每个专业合作社安排8—10名技术人员包村包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及时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助推农村土地流转。西岭镇桐江烟叶生产合作社通过入股方式流转土地,采取工厂化管理,实行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生产经营模式,统一犁田,统一供种,统一购肥,种植烤烟面积2000余亩,带动农户350户,总收入600多万元,很多农户种植烤烟盖上了小洋楼。 目前,我市已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82家,拥有会员1.05万户,占全市总农户数的5.86%,带动农户8.6万户,占总农户数的48%;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46家。建立了烟叶、美国红提、高档优质稻、双低油菜、油茶、无公害蔬菜等20个“一乡一品”农业生产基地,做响了香惠、泉峰、铜钟岭、湘椿子、聚一同、天犁、南湖香、宝康等8个农产品品牌;全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85万亩,基本消灭耕地抛荒;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158元,其中入社农民每年增收70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