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我市连遭暴雨袭击,穿城而过的宜水河水位暴涨,往年遇上这种情况,地势低洼处的西下街是水漫金山,一片抗洪声,今年却是波澜不惊,安然度汛。去年底建造的宜水防洪堤将洪水牢牢锁定在河道内,不再漫延危害,群众普遍叫好。这是我市政府树立大水利观念,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我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春夏洪涝,秋冬干旱,城镇水污染和农村水土流失的问题较为突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1786立方,仅为全省人均值的70%弱,水少水脏,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我市市委、市政府从大处着眼,多方着力,采取“政府投、农民筹,招商建”等形式开展了水资源综合治理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亲水城市、保水农业、饮水民生”的建设力度,走出了一条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近年来,我市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良机,积极争资跑项,使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常宁。其中投资3000万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已峻工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30万吨,改变了过去那种污水直排湘江的现象,促进了水的循环利用。而总投资超2亿元的沿江风光带建设更是常宁水利史上的大手笔,它容城市防洪保安、观光休闲、文化艺术于一体,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目前一期投资4500万元的宜水防洪堤工程已基本完工。这项民心工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10余公里的上千间民房拆迁工作在一个月完成,没有一例上访或阻工现象,创造了常宁城市建设的奇迹,整个工程建成后,常宁将被打造为中国南方盆景化的威尼斯、苏州园林式的“亲水城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作,2007年就取消了向农民征收水费,由财政买单,将基层政府和水利部门从繁重的收费工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两年来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4000万元,完成了梅埠桥、野马等十余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工程,新增蓄水量310万元方,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每年自筹资金近千万元,完成1000多公里的渠道清淤、硬化工作,为全市发展农业生产夯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各地群众自发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高涨,蓬塘乡渣洲村村民2009年筹资五十余万元,开挖山平塘四十余口,保蓄水量10万立方,使全村500余亩水田实现了旱涝保收。保水工程的开展让常宁农业实现了连年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目标。 农村饮水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可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我市坚决落实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近两年来,共投入资金280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460万元,兴建大堡乡、塔山乡等集中供水工程30处和各地分散供水工程65处,实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数 6.1万人,让5万人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我市还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村饮水工程,台胞“肖氏基金会”几年来在我市新河镇、江河乡捐资上百万元,打井数百口,受到群众普遍称赞并带动当地群众自发打井数千口,使老百姓告别了饮用山塘水、河水的历史。 大水利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减少了社会矛盾发生,为构建和谐常宁夯实了基础,宜水风光带建设美化了城市环境,也陶冶了市民情操;水利通畅,使农村因水发生的械斗现象基本杜绝;农民饮上清洁的泉水,疾病减少了,投入生产的劲头更足了。一个山川秀美、富裕文明的新常宁矗立在人民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