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湖南常宁姓氏小考
姓氏这个古老的东西,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用什么破“四旧”的运动,家家户户在神堂上贴的“本宗某氏没中历代先祖考妣之神位”一概扫光了。现在这个幽灵又在不少人家不仅用大红纸供奉起来,而且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这块神位牌子也升级用了高级装饰材料,贴金闪光。长明灯还换了电灯泡发光的代红烛,长明不熄。而且宗族联谊的修谱热,近些年也搞得红红火火,其规模之大,联族之宽,印制之情,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政府累禁不止,而且礼经政治运动,旧谱偏偏还是有人保存了下来,虽然为数已经很少,可见文化意识这把软刀子的力量之大。
姓氏作为一种历史,社会现象,作为人的一种识别标记,存在有它的意义,也有他自身的污垢。姓氏的发展历史,同人类繁衍和进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在他所著《白虎通义》里提到姓氏的作用说:“人所以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原亲情,亲禽兽,别婚姻也。”虽然也曾有人利用姓氏符号的作用去争贵贱,分高低,显强弱。但从班固给姓氏下的定义来看,不无人情味,且含有一定的科学性,数典忘祖,被认为是中国人一种莫大羞耻。也是这个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徙居海外华人,祖祖辈辈,子子孙孙,而亲情,而乡情,国情,赖以维系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许有它的一份功劳。
一 你的祖宗从哪来
元末明初,传说经过一次“洪武血洗”,于是有“扯江西,填湖南”一段传奇故事,(笔者另有专著考)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是常宁经过一次大移民,却是事实。姓氏由稀少而逐渐繁杂。常宁明代姓氏变迁的有一下几种:一、移民来的安插户;二、军队调来平乱,乱平后即转屯户,就是说无事种田,有战事即打仗,这类人在完国税上有优待,但是朝廷开科考试,他们却不能参考,不能当官。为了前程,纷纷转入民籍了;三、洪武血洗中逃脱出来的遗民。笔者从47册族谱的57姓121个支派统计分析:
一、纯移民25姓有:张、贺、陈、罗、占、唐、郭、彭、朱、欧阳、谭、黄、殷、胡、易、梁、曾、孙、谢、尹、江、颜、莫、邹、廖等姓。
二、纯军屯户9姓有:吕、白、董、滕、段、崔、骞、欧、雷等姓。
三、一个姓氏中既有移民又有屯军的7姓:计有萧、邓、王、周、李、刘、吴、龙、聂等姓。
四、血洗后的原有移民9姓:瑶塘的阎姓、城关南郊艾姓、庄泉王姓、南风凹罗姓、蓝姓、东乡薛姓、猪塘塘头雷姓、东门夏姓、罗桥方姓等。还有瑶族中的赵、盘、冯等姓。
此外还有些双姓,这种双姓但不指复姓。如桐黄塘家有周蒋氏、东洲何家的何李、瑶塘的白李、桐梓的尹龙、袁家桥的唐袁氏、磨石的刘尹氏等。这些双姓,多是一姓无名后,抚异姓亲人承兆,如蒋姓无后,抚外甥周姓为继,以后就在神堂上写上周蒋双姓。但后来在实际姓名中,还是署自己的原姓多。
调查中随意选的姓都是江西来,来的时间又基本都是元末明初,以后就没有成批的直接从江西迁来的了。也有先迁到湖南的茶陵、攸县、衡阳、衡山、贵阳、宜江、宁远后,在转迁到常宁的。
如常宁萧姓的十余支派,始祖都是江西庐陵府周围迁来的,则又以泰和县为最,但是落籍常宁时间就很不一致:石盘萧氏祖先自明初先迁贵阳,再转移石盘;阳山萧氏无迁宁远、后从军再洛阳山;午桥萧氏先迁宜江,至明末清初才徙午家桥;长江龙门萧氏却都是江西泰和县直接徙来;夏茶萧氏则是从江西调任衡州知府,遂落籍衡州,第三代才转徙蓝江。仅一个姓的来源就有如此复杂。
江西以外地方迁来的基本都是军调民的。如城关邓氏来于北京正定;百骞二姓源于陕西;滕姓湘西麻阳;只有瑶塘曲市吴姓是一位元末常宁州判,原籍湖北黄州,死于任内,难以归家,其长女率弟妹就地落籍城南曲市。相传这位吴大姑,为了抚养幼弟成人,以续吴氏一宗,毕生不嫁,曲市吴姓的子孙为了纪念她的恩德,就把吴太姑奉为自己在常宁的始祖。恐怕是有明以来常宁众始祖中唯一的女性了。这在封建社会少见。
由江西移民来的也很不自愿,谁愿意离乡别井呢?民间至今传说一个故事:江西吉安泰和移民时,大家都不愿意背井离乡,执行吏心生一计,开了个群众大会,号召谁不愿意走的,都站到一丘大田里去,愿意走的就排到路上来。大家听了都赶紧往田里跑,一下子把一丘田挤得水泻不通。说时迟,那是快,士兵们一拥而上,把田里的老百姓团团围住,就此赶上了远方之路。这当然不足为信,但是在县志和许多族谱却多有这样记载:移民上路如‘蚁赴之众’来到湖南。好在常宁无主荒地很多,各人自己圈地,标签插到哪里,那里的山水田地就属于他,叫做“插标为记”。
县城东北一角,地名“三衙”。说的是邓、吕、白三个千户官(明时一个千户所的编制1120人)住的所在地,有三条衙门,后人就把这个地方称为“三衙”。新上任的县太爷首先要到三衙竖桅杆旗的石头柱子边下马进谒。这些石头柱子直到六百年后的五十年代还立在那里,不过已经东倒西歪了。这三姓千户官都是明洪武时奉调来镇压瑶民起义的,事平留镇常宁,名叫军屯户,其实军屯户比纯民户还多的多,军屯户完粮也比纯民户低,后来明朝永乐年间,天下安定,朝廷裁军,就下令:凡军屯户一律转民户,不愿转者,不能进学做官,他们为了前途,便纷纷就地转为纯民户,只不过纳粮时还是分军粮户和民粮户,凡纳军粮者都比纳民粮者要轻一些。这样一来军也裁了,国家负担也减轻了,人民有了个安定的家,社会的生产品也增加了,一举数得,算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吧!
有位洪武甲子举人名叫邓良,二十八年奉调来常镇压瑶民起义领袖奉虎满。邓乃一介儒生,自思武都斗难胜,心生诱杀之计,买通和奉虎满的至交好友,诱奉出溪洞,用酒灌醉后,擒拿斩首了。邓良因功留镇溪洞,世袭抚瑶宫,因此常宁邓姓,便有了军籍、官籍、民籍、瑶籍等四种户籍。
据说松柏凉水有姓海的,原始满族达纳伍奇海,落户达盖洞,初有四、五户,来时还是诰封,不知何故,就改为汉族海姓了。
二 常宁姓氏分流去了哪里
明初,常宁来了大批军屯户,移民安插户,大大丰富了常宁姓氏。据县志载:元朝常宁有69420人,可是明洪武间全县只有7000人左右,而军屯户就占了5000余。大批移民给常宁三水开发,经济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到永乐以后,县民基本上安定下来,人少地多,有力可下,于是披荆斩棘,结庐开田,人民到也安居乐业,生产有一定发展。
到明末清初,又兵燹叠起,徭役繁重,据攸县《色江王氏五大房合修族谱》记载:“其实(指清初),西南初服,土蛮退避岩壑,朝廷乃移湖广之民填川滇。”虽然常宁还未发现‘移湖广、填川滇’的大移民史迹,但是民间自发移徙:或迫于战乱、或另寻良宅、或为经商等情况而移居外地的还是很多。以后江西还持续不断地零星向常宁移民,而常宁姓氏也不断地向四川,云南,贵州,两广等省流去。
清嘉庆间常宁欧氏创修族谱,曾派人去贵州走西蜀澄清欧姓人口。修谱的三位采访老人便“四下重庆、三上卢州,两返叙府”等,常宁欧姓已分迁成都、潼川、嘉定、蔸府等府州县的人“更难卜数”。仅仅查询登记名册都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可见清嘉庆以前常宁欧姓去四川的就已经很多了。
谭姓迁居四川某县达百里之广,民国时还送过族谱,初次运送途中失火烧毁,再用飞机送去的。
民国38年常宁人吴魁在重庆时,发现重庆附近吴姓有好些个大村,听说哪里的人的祖先都是常宁去的。
80年代,有次从四川来20多人,携带曹氏族谱来烟竹寺曹家寻根认族。
兴塘湾王家,80年带接待过从四川来的十多位族人,特来寻根。
到塘詹姓,80年代有人从嘉禾、蓝山县来寻根、认族、往来招待甚殷。
据说邓小平祖先也是常宁的,有人曾怀抱邓氏宗谱上京认族。
常宁人去四川的要以欧、罗、崔、周、王、白、朱、吕、殷、刘、吴、张等姓为多,难怪有人看电视说:“四川话就和我们常宁话很同音。”笔者查阅许多族谱,几乎都有常宁移民去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的。“移湖广、填川滇”似乎有证。
据说武汉汉阳鹦鹉州就有很多常宁移民的后裔。常宁盛产杉木,木排筏到武汉下南京,都要在鹦鹉州集散,排商和排工就慢慢的定居这里。清咸丰间,常宁人唐训方在湖北任布政使时,忽传太平军要进军武汉,而武汉守军都派出去了,唐训方从鹦鹉州急集常宁伐木工人上千人,穿着训字营的军装,武汉百姓惊震,认为天兵下降,于是民心安定,太平军也惊疑退却了,可见汉阳常宁人之众。
其它迁衡阳、衡山、祁阳、宁远、临武、桂阳、蓝山、永州、耒阳新田的也不少。迁移宝庆、湘乡、桃园、常德、两广、陕西的也不乏人,土桥、东塘吴姓族载:吴氏“至乾隆离常继去者已十之八九,“而东塘吴姓在常宁的仍不下数千。
江西大量移民来,常宁相继流出,推动了社会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流向国外的姓氏,据笔者所知,大塘殷家有殷如初者,早在民国十六年(1927)农民运动失败后,他还是被亲人装箱下船逃离家乡,流徙新加坡,由一个农民革命者成了音乐教授。可能算常宁迁徙国外最早的人。以后陆续还有著名历史教授黄洞人邓嗣禹第一个落籍美国,继有李、谭、萧、吕、周、张等姓步邓后尘。还有去缅甸的萧姓等。
特别出心裁1949年随民国政府去台者,有人估计多达800之众,据《台湾常宁同乡会志》载仅在台北一地,就有王、尹、朱、何、谷、吕、汪、李、周、吴、易、奉、胡、段、范、秦、徐、唐、袁、姚、崔、曹、汤、陈、郭、张、曾、彭、贺、杨、雷、詹、邓、廖、刘、潘、滕、骞、韩、萧、谭、顾、欧阳、许、赵等等45姓名242户。
三 汉族瑶族早有血缘亲
常宁姓氏明初多来自江西移民,明以前又有哪些姓氏呢?已经难以稽查,笔者仅从老《嘉庆常宁志》里查出元代以前常宁的名人中。觅得44姓,计有袭、王、汤、吴、唐、李、徐、谭、龙、邢、刘、蒋、张、马、阮、曹、周、叶、阳、郭、杨、赵、区、许、江、贺、白、鲁、萧、陈、夏、卢、朱、段、尹、向、俞、蔡、黄、范、黎、欧阳等。如区、翡、袭、邢、俞、等姓,今天已在常宁少见,阳姓在中国也属罕见。至于未入县志的姓氏,自然更多了。宋代常宁人口已相当开发了。但是这些姓氏又是从哪来的呢?旧县志也只记到宋代,宋以前就无从得见。宋朝徽、钦两个皇帝也被金人俘虏去了。宋高宗赶急逃向江南,于是中原居民也大量南迁,自然那时就有由江北直接迁徙湖南常宁的姓氏。
至于湖南最古老的土老百姓,由于他们缺少发展机能,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相当落后,远在数前年钱就被黄河流域迁来的人群所淹没同化或融化了,其中瑶民也是由北方南移中的一支。他们又被比他们进步的汉族赶进湘南山区。至今常宁瑶人还唱着“瑶人出至武昌府,”“人语声声要入洞,撑船过海雾纷纷”。瑶人远在汉代就就已多为汉族融化。虽然还被称为“蛮”地、“蛮人”。《嘉庆常宁县志》里记着:常宁古有莫瑶高山瑶,(又名板瑶、箭瑶)。莫瑶早和汉族融化,又叫名瑶和民瑶。隋书地理志说:长沙郡夷延有莫瑶,自云其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民。在汉代就已向朝廷纳贡布匹,宋代已“纳土,输皮粟”,明代瑶人开始有固定的赋税,且与汉人通婚。清乾隆21年(1756)这类瑶民改为“新籍”,风俗和汉族相同。康熙43年,批准和汉人一同参加考试。康熙54年后,每属科考,规定5个名额。这类人自然也有姓氏,与汉族不分了。所以在今天的汉姓中的姓氏,应是已有瑶人的血缘,《七修邓氏家乘》说:宜阳邓族维四:有军籍、民籍、官籍、瑶籍。因此说,常宁姓氏的祖先增加了瑶族的血缘。
至于还没有和汉人融化的高山族,即宋朝欧阳修所称的“正蛮”,仍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延至清代几经官府镇压,已所留无几,1953年时只有985人,1991年已增到2150人,增长速度超过汉族。这些瑶民有赵、盘、冯三姓。人口以前两姓最多,冯姓至今不过十来户。
四 常宁当今姓氏知多少
常宁姓氏除了土族瑶族外、血洗遗民,明代移民和军屯户外,清末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初起,流通人口加速,外来经商做工日渐增多。这时期,常宁城镇中药、绸布、金银首饰等行业,绝大部分是江西人所开。城北就有做规模可观的江西会馆(即今县供销社址),柏坊、长沙也有其组织场所。至于铁匠、竹木匠、泥水匠则多来自衡阳、宝庆。原城东几乎有半条街是衡阳木工。天长日久,也就定居常宁了。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流落下来的极少数外地难民。
据民国37年(1948)3月份户口统计,常宁已有183姓,以刘姓最多,共28242人,依次则为李、周、陈、张、吴、欧阳、邓、唐、尹、廖、彭、雷、胡、黄、谭、郭、贺、易、萧、……诸姓。各姓人口多少原因复杂,刘姓人多,因其支派之多有重要关系,全县刘姓就达72支派之多。曲泽李姓一支移民就有10个支派,周姓13个支派。萧姓11支派,黄姓则有33支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党政机关和工商企业的迅速发展,外地工人、干部、商人、教师、居民等纷纷调入,特别是水口山矿,四面八方来的人多大大丰富了常宁姓氏。据1989年4月统计,全县已达到310姓,比民国37年(1948)增加近70%。计有:
丁、卜、卫、义、马、万、于、尹、王、方、牛、韦、毛、孔、
丰、灯、文、龙、戈、历、天、井、优、兰、皮、卢、申、冯、
史、左、丘、边、帅、白、龙、艾、石、甘、宁、令、包、田、
叶、圣、邝、刘、毕、齐、伏、纪、牟、乐、师、那、曲、回、
朱、汤、达、印、危、许、吕、伍、任、孙、关、张、华、乔、
伸、金、成、阮、延、邬、苏、何、谷、佛、李、杨、沈、佘、
闵、宋、严、贡、甫、旷、汪、初、邵、陆、庞、来、陈、吴、
连、冷、邹、周、易、罗、房、武、奉、孟、屈、范、向、茅、
典、柒、岳、林、苗、幸、练、卓、郑、竺、宗、崖、官、禹、
荣、姚、将、封、候、涂、祝、俞、相、单、查、荆、柯、娄、
宫、施、茹、饶、欧阳、欧、钟、费、柳、柏、胡、贺、段、赵、
厘、姜、复、织、络、洪、郝、陶、席、袁、宾、唐、顾、聂、
爱、高、翁、卿、客、栾、顿、秦、泰、桂、莫、徐、钱、资、
殷、晏、诸、海、耿、贾、凌、倪、郭、曹、谢、崔、阎、符、
屠、黄、梁、庥、常、宿、萧、凰、盘、盛、梅、敏、谌、商、
康、龚、章、戚、庾、彭、蒋、薰、程、曾、舒、傅、雄、游、
韩、覃、童、葛、温、富、栗、焦、雷、靳、褚、蒯、詹、满、
楚、鲍、鄢、虞、赖、解、甄、裘、廖、熊、管、蔡、碧、裴、
翟、蔺、漆、綦、赛、樊、黎、谭、滕、颜、鲁、潘、薛、穆、
臧、蹇、戴、瞿、魏、刀、习、上、凡、元、仇、东、厉、江、
全、匡、邦、米、刑、红、邱、扶、麦、杜、辛、居、所、郁、
珊、叙、衷、泉、续、巢、睦、银、喻、粟、蓝、简、缪、霍。
其中犹以刘姓的55808人最多。比民国37年增加83.4%,但较之常宁总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来说,相对增长率又算是最少的了。目前二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1个,共288374人,占倒县总人口的38%。11个大姓人人口统计数如下表:
姓氏 人 口 姓氏 人 口 姓氏 人 口 姓氏人 口
刘 55808 李 42937 周 27883 廖 27104
吴 25259 陈 25008 张 23914 王 21081
唐 20902 邓 20555 彭 20023
不仅姓氏大增,不同民族也多起来了,1990年人口普查,瑶族有2150人,壮族 49人,土家族17人,满族13人,苗族12人,佩族10人
彝族6人,白族5人,黎族4人,布衣族3人,佤族2人,畲族2人,纳西族2人,蒙古族、拉兹族、维吾尔族各式各1人。还有已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3 人。人口已经从汉族姓氏的繁荣发展到各民族大家庭的蘩荣,进而五湖四海的五彩缤纷的局面。